“言必信,行必果”一直以来都是用来告诫人要讲信用的一句至理名言,被世人所推崇。但实际上,这句话是大家对孔子原话的断章取义,所以绝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是有偏差的。
孔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里所说的“小人”并不是无耻小人,而是指那种境界低,没什么见识的人,不过也算是有点骨气和底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一次一等的士吧。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虽然也有骨气和底线,但还算不上君子。
那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大意是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也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是公司的管理者,年初制定了年度目标,同时要求全体员工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年底一定要完成目标。但没想到,年中时疫情来袭,结果年初定的目标自然很难完成了。这时候,如果你依然要求大家“言必信,行必果”,如果做不到就受惩罚,显然就不合道义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你发现这个目标受到疫情侵扰而很难完成时,就应该立刻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你如果是孟子所讲的“大人”,就应该不怕打脸,转变思维方式。然后跟员工说明,自己在年初时定的目标没有考虑疫情等突发因素,所以需要将目标向下调整。这样做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也更有利于最终目标的达成。
但是,如果你始终放不下面子,不肯对目标进行调整,固执地坚持“言必信,行必果”,那么,这就等于你只是在急于掌握虚无的确定性。
什么是虚无的确定性?比如,你跟别人约好一件事,告诉,对方这件事绝对不能变,这叫确定性,但却没有考虑这件事有没有可能变得更好、这样绝对不变会不会伤害到其他人等问题。也就是说,你固守在思维定式上,为了牢牢地抓住这个确定性,希望所有人都跟你一样“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一个虚无的确定性。但是,你却没有去想这件事合不合道义,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做法。
孔子曾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意思是说,这件事按照我说的做也行,不按照我说的做也行。并非孔子没有主见,而是他觉得事物具有复杂性,我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衡量哪个更好,所以要像孟子说的那样“惟义所在”,只要合适、合宜,就可以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由此可见,不同的思维方式将决定不同的人生走向,孔子所讲的“小人”,思维刚性,个性固执;而孟子所讲的“大人”,思维富有弹性,懂得变通。我之前读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弹性》。书中讲道,一个人如果缺乏弹性思维,做什么事都很刚性,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那么人生之路多半会走得很艰难。而且,跟这样的人合作也会很痛苦,因为他们总会拿“言必信,行必果”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同时还强加于别人身上。
当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还固执地要求讲信用,这与抱柱而死的尾生又有什么区别?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都是固化认知造成的,如果能够多一些弹性思维,认知就会变得与众不同。正如《弹性》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认知的目的不是发现真理,而是找到方案。当你的头脑中多一些弹性思维,你就会跳出传统惯性思维或者说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所传导出来的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很灵活的。当然,我并不是建议大家要做一个善变的人,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在道义不变的前提下,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学会用弹性思维去思考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