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工作总结---雷素敏坚持原创分享第1153天 ,听名师课程,送给我们值得我们铭刻于心的一句话“学习好的孩子,是我专业提高的老师;学习差的孩子,是我不断的提高改进教学方法的老师。”
许多人一直去争论“名师能不能教好差生?我看到了名师对教育认识的深度和扎实的基本功。教育的复杂性,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就在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把握学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因材施教也是我们耳熟能详。
可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把这些忘的干干净净,所以一直去争论“名师能不能教好差生?”这样其实答案自在其中的问题却不自知,明白了这点,我更坚信了名师一定能教好差生,也许在这场谁能教好差生的竞赛里开始处于劣势,后期也一定能迎头赶上,因为他们更愿意去调研,俯下身子深入了解学生,何况他们还有比一般老师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对这些方法的熟练驾驭。
在家长课堂上,有很多妈妈纷纷提问,问题大都指向孩子。
比如:“我家孩子大班,拖拉比较严重,自己不能管理自己…”
“我家孩子一年级,写作业太慢…”
“我家孩子反应慢,经常发呆…”
“我家孩子三岁,个性太强,打骂都不管用…”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还有很多…
听到这些问题,我邀请现场的二百多人先做一个判断,这些孩子真的有问题吗?
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没有”。
前提是:当这些问题是描述别人家孩子的时候。
当降到自己家孩子的时候,就变得都有问题了,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好奇为什么呢?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发生在觉得方式别人家孩子身上,可以视为正常;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就视为问题呢?
这是一个值得家长朋友认真思考的问题。
归根结底,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有“恨铁不成钢”的高期待,教养常常是“拔苗助长”的不当方式,带着“鸡蛋里挑骨头”的眼光,难怪在家长眼里,好孩子总是别人家的,而自己的孩子总是“问题很多…”反过来,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能够合理期待,带着正向眼光看待,我猜:孩子的问题就没那么多了。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对理性说教的耐心是十分有限的。当家长想要改变孩子说教时,无论出发点是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给孩子传递出另外一种感受:我不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父母对孩子最深厚的爱,是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爱现实中而非我们期待的那个孩子。陪伴和尊重,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家长都会和孩子在一起,尊重孩子的尊严、价值和唯一性。这种更接纳理解的情绪体验式亲子交流,会帮助我们家长和孩子建立更亲密的情感连结
2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