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玉琮,天象观察,乐器,文字,铜器等主要文化因素,以及城郭建设等社会因素分析,可以发现传承有续从良渚人,齐家人,石峁人,陶寺人,再到二里头夏代人,具有着文化迁移与发展关系。
1、5300—4300 年前,浙江杭州良渚文明遗址。
2、4400—3600年前,甘肃广河齐家文化遗址。
3、4400—3900年前,陕西榆林石峁文化遗址。
2、4300—3900年前,山西临汾陶寺文明遗址。
3、3800—3500年前,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
对陶寺人遗骸头骨外轮廓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南亚中晚期印欧人种更接近。并且从基因检测结果发现,陶寺人与陕西榆林的石峁人具有母系联系。
对二里头人类遗骸进行遗传基因测定,发现母系来源多样性,说明二里头人夏代人母系来自众多区域人群,主要来自山东地区,来自南方地区则较少。
从陶寺发现的文字,铜器和乐器,可以推断陶寺人在其晚期暴乱后,一部分人沿汾水南下,再向东沿黄河来到了河洛盆地。并且从时间上具有继承性。
甘肃临洮县的马家窑文化出现于5300—4000年前,其继承者是甘肃广河县的齐家文化,但是齐家文化却与马家窑文化出现了很大偏离,没有继承马家窑的彩陶,而是发展为素面陶器,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倒退。
这种文化倒退现象并不是个案,4300年前良渚文明灭亡后,到3900年前出现在上海地区的马桥文化是江浙地区的继承者,但是其陶器反而很粗糙,更是没有了良渚文明典型的玉器玉琮了。
相对应的,对齐家遗骸分析,发现有来自南方成分,并且继承了良渚玉琮文化。
可以推测4300年前,良渚人沿长江向西迁徙,到达甘青地区,将玉器和城郭建制等文化意识带到了甘青地区,并沿汾河和洛水到了山西临汾盆地,以及河南河洛盆地,完成文化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