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是本色,节制是境界!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
唠叨和催促,常常只是我们在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这是最简单不费力的本能反应。如果考虑到教养效果,那需要我们——分析孩子眼下的状态、有哪些具体困难、调动对他的信任、努力想出来更高明有效的沟通方式……这些,要调动我们更多的脑力心力,而我们常是已经上了一天班、忙着做饭做家务,已经濒临能量空格!
有时我想:大概我们这些孩子妈妈或爸爸,最智慧最Smart的一面,都展示给外界了。回到家里,在孩子面前,恰恰让孩子看到的是低智无趣疲惫邋遢的自己。所以,我们和孩子,既要以诚沟通,以真实的自己与她相处,同时,也要提醒自己,珍惜和他/她在一起的这些时光,以好的状态享受这些时光。希望孩子都能看到妈妈有趣有办法的一面,我们也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变成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努力做到: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少些喊叫、多动脑筋,有智慧地、优雅地解决问题。
当然,少唠叨不等于不给界限。我们在必要的时候,总会给孩子一个简单明了的框架,让他清楚你的期望和他的责任。
对于孩子来说
给孩子留“半分钟”,同时也给了他一个休整的机会,也许孩子休整一会儿,自己就继续了。在这“半分钟”内,也许他发现了问题,也许他正在思考,当孩子自己整理好状态,选择重新开始,而不是因为家长的催促而继续,这种经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自发、自主”,这种体验将铭记在他心中,就像种下一颗种子,今后将生出更多的自主自发的积极行为,从而形成主动的习惯和意识。
所以,遇到事情,家长们与其立刻催促、追问,不如等待“半分钟”意义更为重大。
当孩子八、九岁以后,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有些时候可能他自己已经计划好了做某事,但如果父母总在催促和提醒,则孩子“自主自发”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丧失了自主自发做事情的机会,会有挫败感。父母往往也得不到自己所期待的回应——孩子可能愈发逆反。本来正想去做的事,被爸妈说出来,就反倒不做了:因为那成了爸妈的要求,而不是他的自主意愿,他只要做他自己决定做的。他就像两岁幼儿说“不”一样,不同的只是,他在用行动来说了!
除了日常和孩子的说话,在其他方面比如学习、上兴趣班等,父母也要学会退一步到孩子的身后,让孩子掌握成长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放手,而是要暗中为孩子创造适合的环境,用好的氛围来影响他,让孩子自己发起兴趣、探索着往前走,在他需要时,家长给予必要的引导、启发,而不是事事站在孩子前面牵着他、替代他。
这实际上也就是我常说的:孩子在先,自主支持。
无论如何,请您牢记——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在成长,而不是替他或者牵着他成长。我们要让他过出他自己的“一手生活”、创造出他的独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