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婴儿,不知不觉长高了,能够帮助妈妈做事了,能和妈妈沟通交流了,像个小大人一样,总觉得他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然而他还不到三岁。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除了姥姥来陪他玩有时我会出门逛街下午回家,基本上我都一直陪在他身边,有孩子的地方一定就有我的身影。
为了能够更好的养育孩子,我看了不少育儿书籍,也学习了相关育儿知识,了解到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存在着敏感期和关键期的,如果有孩子到了敏感期,能够给予适当的刺激,对于孩子的成长能够事半功倍。
敏感期,顾名思义在这段期间里幼儿会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教育,会让幼儿产生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但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就会有很大的困难,也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
比如说0~2岁半这个时期,是孩子视觉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敏感期,行走敏感期等多方面的敏感。视觉敏感期的幼儿会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这就为什么早教会建议让幼儿看黑白卡的原因。
视觉上的启蒙我还为他买了《婴儿视觉启智绘本》只能趴着的他,在看这套书总会嘿嘿的乐,那么小竟然能看懂?对书感兴趣的他让我印象深刻。
除了看黑白卡,彩色卡我记得那时的孩子还喜欢用手抓各种东西,然后放到嘴里感知事物。给他买的尾巴布书每天都湿漉漉的,他还有自己的喜好,几条尾巴中最喜欢吃那条绿色长长的尾巴。
每个孩子的发展都会经历敏感期,或早或晚。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孩子的行为。
孩子哭闹是有原因的,我不小心收走了他放在沙发上的东西,他的东西放在那里不让人动,我发现他开始有了私有意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我架构的过程,刚出生后没有自我意识,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后来照镜子中意识到镜子中的人是他自己。对于东西也是最初通过占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
做为家长要能够了解孩子,对于孩子的合理需求要尽量满足,为他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不是一味的谴责孩子。
一个时期孩子有一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有一段时期大人说什么,他总说不要。也有一段时期很喜欢攀爬,家里卧室的母子床、电视柜总要爬上去玩。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很喜欢垒高,什么东西都要搭高高,积木、象棋、大力士玩具等。原来孩子喜欢垒高推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
大人对他说的话,答应的事情总会记得。作为母亲我常常对他说到做到,孩子比较信任我,我说的话他都听。他虽然是个孩子,但是我却当他是大人与他平等沟通交流。即使面对是孩子,对他说的话也不可大意。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行为是在模仿着父母。父母喜欢阅读,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还会陪孩子亲子共读,孩子也便喜欢阅读。
父母总大声训斥着孩子,孩子逐渐长大也会学着向大人喊回去。大人生气扔东西,孩子也会用扔东西的方式发泄情绪。
孙瑞雪的《捕捉孩子敏感期》适合每一个家长,让家长能够清楚掌握儿童每个敏感期及其特征,适合家有0~6岁宝宝的家长作为参考。
0-2岁半:视觉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行走敏感期、空间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模仿敏感期,自我意识敏感期以及审美敏感期。
2-3岁:这个时期儿童会建立概念敏感期,即开始对自己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私有意识敏感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以及秩序敏感期,需要并保护一个精准且有序的环境。
3-4岁:执拗敏感期、垒高敏感期、色彩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诅咒敏感期、追求完美敏感期、剪贴涂敏感器、占有敏感期、逻辑思维敏感期、绘画敏感期、延续秩序敏感期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期。
4-5岁:出生敏感期,情感表达敏感期,人际关系敏感期,婚姻敏感期,审美敏感期,数字概念敏感期,身份认同敏感期,性别敏感期,音乐敏感器,绘画敏感期,符号敏感期。
5-6岁:婚姻敏感期,书写敏感期,数字逻辑敏感期,社会兴趣敏感期,动植物实验收集敏感期,延续交往敏感期。
每个孩子还是存在个体差异,我家宝宝虽然没到三岁,可是他逐渐对绘画、数数、大运动比较感兴趣。做为家长要能够懂得孩子的敏感期,善于观察孩子,给予孩子有爱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