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官是精神的入口,一切的认识先有感觉获得,对于外界的精神认识的基础就是感官认识。利用感官收集各种事实,并加以区别比较,就是形成精神的第一步。
理解:孩子的认知过程就是通过手、口、耳的感知获得的,只有孩子操作了,他就会明白理解。
2、幼儿最先启动的技能是感官器官。人的内在生命,最先开始活动的是感官动力,儿童通过感官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存所必须的要素,精神也就跟着发展。
理解:因为感官教育是幼儿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一级触觉上的外界刺激在大脑上形成感知通过反复的传递和感知内化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就形成了观念和思想,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3、感官教育,通过训练幼儿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是幼儿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炼。
理解:在杨红老师的培训中,也让我明白啦,感官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孩子各项能力都得以发展。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培养了社会人。
4、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幼儿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觉进行分离,一纯粹的感官刺激,训练幼儿的感官,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强化幼儿的感官,体验,同时又能促进幼儿专注力秩序感,和数学品质的养成。
理解:幼儿通过反复操作感官中的教具,或者经常从事感官刺激活动,精炼其感官,不仅能更加娴熟的使用双手,而且能更加敏捷的感知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围世界的一切对他们也就变得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多彩了,而他们获得的知识也就更多了。
5、感官是智能活动,发展的基础,如果感官系统发生了障碍,人就不能正确的感受环境中的刺激精神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其人格发展就容易造成偏差。
理解:例如一个人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尝不到的话,那他就很难学会并掌握世界上各种物质的特性,他的认知就会受到限制。所以,亚力士多德提出,人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就是依靠感官为基础的。
6、要想让幼儿独立就必须从日常生活教育入手。
理解:锻炼幼儿的生活与运动能力,培养起耐性和包容的品质,从而促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态度,建立与其他幼儿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和谐的关系。
7、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
理解:0――3岁的幼儿很大程度上是从生活环境中无意识的吸收知识,猥琐系数来的知识,建立一定的秩序,是的,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秩序,而这种秩序性的建立就是认知的过程。
8、蒙台梭利教具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促进幼儿能力发展为中心,以每个幼儿都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为前提设计出来的。
理解:我们的教具是自我教育可行,同时也是感官教育可行,这样的教育并不是靠老师的能力,而是靠教具的体系来完成的。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老师要做好延伸和引导。
9、感官教具的操作可以分为基本操作和延伸操作两种。
理解:因为再吵,因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基本操作是基础,首先提示给孩子,延伸操作在基础操作之后才可以进行,就比如我们的延伸工作可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及需求进行投放。
10、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都要借助于比较,比较是很重要的思维过程。
理解:比如我们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方法也都是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各种事物的基本特征来进行的。都是通过寻找事物的共性,排序分类、识别分类等心理活动。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教学当中,注意引导孩子的比较习惯,培养他们有辨别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