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孟僖子在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孟僖子就是一个特别重视礼的人,他知道礼的作用很大,并且感觉自己在礼方面的知识不够多,就让孟懿子向孔子学礼。
无违:不要违逆。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孟懿子向孔子问怎么做才能称得上是孝?孔子回答:不要违背。
其实孔子说的没头没尾的,给人一头雾水,幸好下面还有一段话,让我们知道无违的对象是什么?我认为在这句话里,孔子把“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用在这里。从上面的孟懿子、孟僖子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意思就是让孟懿子无违于孟僖子的意志,延伸一下即无违于孟僖子所重视的礼。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御:驾驭马车。孟孙:指孟懿子。
何谓也:即此何谓也,(你说的无违)是什么意思呢?
事:为…做事,详见第一章1.7贤贤易色中的解释。之:代指父母。礼:周礼的相关礼仪制度。为什么我在这里加了“相关”,因为各有各的礼仪,必须分开,不能僭越,生的礼不能用于死,祭祀诸侯的礼仪不能用祭祀天子的礼仪。
樊迟不像颜回能举一反三,也不像子贡那样思维敏捷,所以他有此一问。后面的解释一者为了解答樊迟的疑惑,也是为了解答孟懿子或者其他弟子的疑惑。意思如下:
樊迟驾驭马车赶路时,孔子把这件事他说,孟懿子向我问怎么做才能称得上是孝?我回答说:不违背礼数。樊迟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父母在世时,能够按照生前的相关礼仪为他们做事;父母去世后,能够按照埋葬的相关礼仪来安葬,祭祀能按照祭奠的相关礼数来祭奠。
这节为什么叫做“第一种孝”,因为这一连几节都有人问孝,孝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作,一个行为,挂在嘴边上的孝不是真正的孝,必须是真正做到才行。尽管前面多次讲到“孝弟”,但这章才集中说出来。
另外,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我们从这里可见一斑。孟僖子让孟懿子学礼,而这事儿孔子应该是知道的,所以孔子回答他的问题也比较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