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追求爱的平衡,在这平衡之中,感受着幸福,同样也感受着痛苦。
阿昌是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在学院宣传部工作,能力很强,头脑灵活,做事得力,很受部门领导欣赏,但他有一个致命缺点:计较得失,患得患失。每当他遇到利益关系选择时,他都表现得因计较得失而痛苦异常,这已形成了他的一种思维模式。
一次部门考核提干,这是一次个人事业发展的机会,在这个重大利益面前他表现得极不淡定了,他开始有意无意地要处处表现得比别人更强,更优,而这种变化自己都觉察到了,这样好像不是很合适,不是平常的自己了,但在很多日常细节方面,他还是着意地追求比别人做得更好,在领导面前着意地表现得比别人更优,每当他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他显得非常失落甚至产生极强的嫉妒心理,他也知道这样不好,但他毕竟年轻,城府尚浅,内心的许多想法会不自觉地充分地显示在脸上,这种变化也很自然地被领导及同事觉察,也都对他的用意心知肚明,但内心却都形成一个评判:他在刻意表现,他很不淡定,甚至有些做作。直到后来,终于有位领导以关心爱护他为出发点向他挑明,告诫他,这一段的表现并不明智,他才猛然觉醒:自己失态了!让别人看笑话了!于是他又陷入了另一种无休止的自我愧悔之中。
紧接着,更大的选择又一次出现在他面前,他几乎崩溃了:
他轻松地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博士,而且是最后一批公费读博,而且那位大学的博导非常欣赏他。
但是,他刚刚结过婚才一个来月,妻子才刚上班不到一年,刚买的房子才装修好,刚刚入住,妻子娘嫁为这小两口刚买了一部车。他手头彻底地没钱了!
如果要去读三年博士,意味着什么?
读博的三年中,自己单位将停薪留职,不再发一分钱,直至读博结束后会一次性补齐三年的基本工资,以示单位鼓励,虽然国家还每月补助八百块钱读博,但三年读博求学路,自己有房贷,每月一千多,妻子刚上班每月工资才2000元,还要养车,还要生活,自己已毫无积蓄。双方家庭又都是非常一般的家庭,自己是农民出身,父亲早年去世,都是母亲及几个姐妹资助自己上了大学又上了硕士研究生,现在又要去读博,这三年怎么过?更何况,读博后拿到博士学位,三五年内也不见得能让自己更有经济实力,尤其在大学校园,有博士学位的人多了去了,甚至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有什么用。而且因此形成的经济窘迫可能要持续5至10年……
上还是不上?
读还是不读?
求学圆梦,还是为生活苟活?
年迈的妈妈说:只要孩子愿意上,我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上!
本来就觉得内心极其愧对家庭的阿昌怎么能再背上这份沉重的感情债呢?
何去何从,整整两个月,苦恼犹豫,心神不宁,拿不定主意,工作没心干,荒费好多事。夜里失眠,白天烦恼,领导不满,同事也看不惯。
起初领导同事都支持他读博,说机会难得,但眼看经济窘迫,新婚刚过,一去三年读博,必然使自己的小家还有双方的老家也一起陷入生活的困难。读博,没有勇气,放弃,更没有勇气。在这件事中,他显得毫无力量!自己也觉得这种犹豫不决、纠结痛苦,更让别人看扁了自己,更显得自己没有出息,没有魄力。
他一下子深深陷入了一层又一层、无穷尽的痛苦纠结之中,无法自拔!
面对这种取舍,谁能坦然轻松地做出选择?
问内心:当然想读博,这是几乎所有的有志青年都想努力追求的事情。
看现实:家庭、情感、生活、亲人重重责任实难搁。
他的痛苦源于什么?
他每一次面对选择,都是痛苦不堪,难做取舍,这早已不是一件两件的事情在考验着他,而是时时处处事事,只要面临选择,他都烦恼困惑,他越是如此,就越是要强,越是要努力,领导同事也越发现他的才能与潜力,但同时也发现他的纠结与痛苦。
他的痛苦源于什么?我们不妨从他的思维模式来尝试研究。
他也知道自己的思维严重误导了自己的行为,但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思维,他看不透自己,所以他无法突破自己,这也和许多人一样,明知自己有缺点,却根本没有力量没有能力没有方法不让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因为突破不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只用一种经验式的、本位式的思维在指导自己,自己怎么可能超越自己呢?
他说,从内心深处来说,自己当然想去读博,但考虑到家人,考虑到刚新婚的妻子,我决定放弃,但我又不甘心放弃。
请注意他这话中透露出的思维模式:我决心放弃一项重大利益,是为了别人!
而“不甘心放弃”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所需,这不是自私,这是一个为谁而活的问题!
这是许多具有同样经历与心态的人的共有的思维模式:在重大利益面前,患得患失,犹疑不定,最终放弃,理由是:牺牲自己,压抑自己,否定自己的真实需求,而是为了别人。他们特别怕被人(尤其家人)视为自私、不义。于是他们的一切痛苦,几乎都变成了一个是为他人而活还是要为自己而活的问题。但从道义上自己只能为他人而活!说得再简单点,使他痛苦的是,正是家庭沉重的爱:他承载着太多的爱,为了爱的平衡,他要还回爱,补偿爱,平衡爱。
这意味着什么呢?
一方面,他在为自己的放弃找一个冠冕堂皇的、道德高尚的借口:为了你们,我要放弃,以此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同时这也为他今后的生活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今后生活稍有不顺,他就可能会说说,当初我都是为了你们,我连博士都放弃了!——他要从此让自己在家人面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爱的享受者、接纳者,转化成一个爱的牺牲者、施予者,从而平衡自己内心的爱:让自己站在了道德的、爱的制高点上,由亏欠之心转化为施爱之心,进而让自己未来万一做出了对家人不好的事情时而免受家人指责,甚至还会让他人都要以欠着他些什么的心理或者感激他或者自责地与他一起生活。
这,就是一种爱的平衡。
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从另一个方面来想:他因为放弃了自己的需求,而获得了一种心理的平衡——我放弃了我最想要的,我以此感觉补偿了你们曾经给我的很多很多的爱与付出!自己的心里终于踏实了,不觉得亏欠家人太多了。但内心深处为自己而活的声音同样响亮,这是自己本能的需求。
他早早地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不断权衡“爱的补偿与平衡”的思维模式,为此,他犹疑不定,也痛苦不堪。
如果再回到他的家庭系统中去观察,就更能理解他的痛苦:
农村出身,父亲早年车祸去逝,母亲一人务农,将两个姐姐与自己抚养成人,全部都读了大学,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年龄最小,家中所有的爱都向他流动、集中,他也从不辜负亲人家庭的期望,一路优异,高中、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当地一所著名院校聘用,负责学院宣传工作,然后自谈恋爱,找了一个漂亮的老婆,从未停止过上进,这又考上了博士!
注意他的这一路进程,里面早已埋伏进了一个重大隐患:他承载着全家所有人的爱与期望,同时,他也背负着全家所有人的感情债乃至经济债!他用他的优异在还债!这是一个根本还不完的债!所以,他每一次选择,都在衡量:我是否可以还债?然而,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还债的同时,也在增加着债,他的心彻底零乱了。
他必须优秀,这样才能还家人的感情债!
而每一次优秀、进步,同时又增加着家人的负担,增加着自己对家人的感情债与经济债!
每一次的选择,都面临着还债又加债的矛盾之中!
至此,我们还能再指责阿昌虽有能力但心胸狭窄、患得患失、争名好利、嫉妒心强等缺点吗?
他,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活!家庭的不幸,家庭爱的偏向与汇集,让他不得不去还债,他无法不去为整个家庭系统而活。他早已成为了这个家庭系统的核心,他承载着的根本不是自己的幸福,而是整个家庭的幸福与命运,尤其是妈妈的幸福,他的内心早已形成一句话:爸爸早早去逝了,我要让妈妈幸福,我也要让我的两个姐姐幸福。无形中,他在家庭系统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儿子、弟弟的位置,变成了丈夫、父亲、家庭支柱的位置。
于是,他不在为自己而活,他渐渐活出了不属于他的生命,他背负着沉重感情枷锁!然后,投射到工作与事业上,他常常充满了种种的纠葛。
可是,这个局,该如何破?
他的一切进步,一切力量,一切痛苦,都是对于家庭亲人之爱的回报,他要报以更大的爱来回馈家庭,这是他的一切思维模式的根本动力。
而跳出这一思维模式的唯一方法是,调整自己在家庭系统里的位置,回归到自己是原生家庭中儿子、弟弟的角色上,回到自己是新家庭中丈夫的位置上去。
从原生家庭来说:你是儿子、是弟弟,那就要去接纳、认可这个家庭的命运,特别是妈妈的命运,以及两个姐姐的命运:妈妈因为早年失夫,两个姐姐早年失父,必然地会把依靠、期望与更多的爱投入到弟弟身上,做为儿子,做为弟弟,只有接纳,只有尊重,同时也只有尽力地做到让他们感受到值得依靠,值得寄托。只有这样,这个家庭才能平衡有序地发展。
但新的家庭建立,意味着一个新的系统诞生,旧的系统必须服务于新的系统,否则新系统将难以生存难以发展,而使新系统茁壮成长的唯一办法是,旧系统对新系统的关爱、呵护、支持与祝福,新系统主要成员必须将精力放在新系统新家庭的建设上,如果新系统感受不到幸福,那么势必会让整个大系统走向动荡与痛苦,也就是说,阿昌必须过好自己的小家庭,决不能因为大家庭而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给原生家庭以更多的反哺,但前提必须是过好自己,而读不读博的事情,已不再是原生家庭的事情,不应该再由原生家庭中妈妈、两个姐姐为之付出,他们可以支持,可以帮助,但不可以再依靠,读不读博,都应当一切以自己的小家庭来做决定,这是自己这个小家庭的事情,如果决定要读,那就夫妻同心,度过难关,让自己在学业上、事业上再上一层楼,这过程中的一切困难都应当两人共同面对,如果不读,也决不可以说是为了家人而放弃这次机会。
人要认清自己所处的系统,要理清新系统与旧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之中一直蕴藏着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系统中的一切变动,都是因为爱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只有清楚自己的位置,依照系统自身的动力,顺着这股力量作出选择,你的生命才会通达圆润,只有把自己放在自己的系统里观察权衡,求得整个系统的平衡,才不会被眼前一时的得失困扰。
这就是以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把自己放回系统中去认识自己。
阿昌是我的表弟,最后,他决定选择读博,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