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精品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趣读,理清作者游踪。

2说读,明确景物及其特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3赏读,学习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新课,走进柳宗元

1齐背《江雪》,走进柳宗元

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扁舟,一个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万籁无声,一尘不染。这老翁缘何有如此孤傲之情呢?看一则视频。

2播放视频,了解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大家把江雪的每句诗第一个字连起来:千。万。孤。独。这就是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真实心境。但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投入到自然山水之中。在永州的十年,他不但创作了像《江雪》这样千古绝唱的诗歌,更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散文,《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所以《小石潭记》的“记”是游记。

3了解游记的特点

游记是把自己游玩的某一处风景记录下来。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不局限于描摹客观景物自然美,而是把自身遭际和主观情感融入期间,境界清幽,动人心魄。

二趣读:知游踪

1趣读一:去标点,读准句读

学生自由朗读,纠正字音、节奏。听示范朗读,自行标出句读。

2趣读二:快速读,比一比谁读得既熟练又准确。

男女生竞赛朗读,计时。

3梳理作者游踪

从文中找到作者游小石潭留下的痕迹

明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近及远,概括为:

发现小谭——潭中景物——小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说读,看景悟情

说读一:以“我”的视角说“游”的所见所感

在疏通重点此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绘声绘色讲故事。

说读二:为小石潭设计旅游景点

如果把小石潭开发成旅游景区,请你来设计,你会设计哪些景点,请你为每个景点拟一个名字,并找到依据。

我设计一个-----------------(名字),依据是-------------------

例如:我设计一个听水轩,依据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感觉在这里静静地听听水声,也是很美的。

观鱼台望远亭清幽斋

说读三:体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听唱《小石潭记》,找出表现作者情感迹象的词句。

乐:隔篁竹····心乐之。

乐:似与游者相乐。

忧: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四赏读:学写法

赏读一:品读语言表达特色

从语言上赏析,作者的表达特色有哪些?

双音节词:清冽寂寥参差

四字词语: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

修辞手法:比喻

赏读二:品写景的方法

根据自己的积累,找出作者运用的写景方法

移步换景:西行隔篁竹闻水声······

动静结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与游者相乐

侧面烘托:写潭水清澈借潭中鱼

特写镜头:皆若空有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情景交融: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总结:冰心说:“古今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作者从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中,赋予他所接触的景或物以特殊的性格和生命。”“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前面的乐,是“我”到永州之后完全融入自然的山水,在沐浴山水景物中获得一份乐趣。但,环境里一旦出现触碰内心的沉痛与孤寂时,那份凄苦的情感立刻就从心底冒了出来。当然,柳宗元很好地隐藏了这样的悲观情绪,把所有的沉痛、纠结和郁闷全部都融入山林、水野、泉石之中,用文学完成了对灵魂的拯救。他的作品也成了无数后人疗救内心创伤的一剂良药。

五、总结收获,结课

对比思考,和《桃花源记》相比,体会《小石潭记》的抒情特色。

2.国学大师林语堂说:“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山水是纸上的文章!”梳理本节课的收获,试根据提示齐背《小石潭记》后下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