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学习日记3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天气晴]
今天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第三天,在这一天的学习中,我收获颇丰,两位老师带来的精彩内容,为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知识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午,于洪超老师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测验小游戏开启了“图画心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课程。通过这个小游戏,我轻松地了解了投射测验。于老师介绍,图画投射作为投射测验的一种,本质上是潜意识的象征,共分为联想型、构造型、完成型、选排型、表露型五种类型。老师通过举例,如联想型测验中 “四季联想” 的互动,让我明白不同的联想内容能反映出个体性格和思考方式的差异。
随后,于老师强调绘画也是一种投射方式。在现场,每位老师都领到三张纸,分别绘制竖着的人物画、横着的雨中人、竖着的树木画。于老师介绍,通过人物画像,可以从画面整体、绘画过程和绘画内容三个方面,分析出绘画者的智力、情绪、人格等特征。而雨中人画像,能考察个体在压力下的反应,为班主任挑选班干部提供参考。树木画则能反映个体对自我深层次的无意识情感,以及幼时受父母影响的程度。老师还特别提到,通过树干到树根上伤痕的位置,可以大致推断出绘画者遭受创伤的年龄。
下午,师大附中的姜好敏老师带来了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的分享。姜老师幽默风趣,一开场就鼓励大家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发掘自身所长。姜老师借助自身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生动案例,深入剖析了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内在人格和外在刺激的相互作用,并以感冒成因作类比,通俗易懂地讲解了消极情绪的发生机制。姜老师还用《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阐述了气质类型以及情绪稳定性的分类。
在校园常见心理问题及识别方法的讲解中,姜老师指出,校园心理问题可分为障碍性、健康性和发展性问题,其表现涉及生理、情绪、行为等方面。识别学生心理问题,除了观察情绪、语言、行为和思维变化外,还可通过分析学生笔记,了解其特点和状态。这是姜老师的一大特点,感觉很神奇。此外,姜老师还分享了心理测评工具的使用,强调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重要性。在应对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方面,姜老师凭借多年经验,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
姜老师还分享了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习惯,并推荐了一些专业书籍。他对心理学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可,让我对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
今天的培训,轻松愉快且干货满满。于洪超老师和姜好敏老师的分享,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更提供了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