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心里一定是特别绚丽的。从她的客厅里数不清的彩色夺目的摆设和琳琅满目的细碎物件可以看出来。她的房间华丽得没有留白,每一样东西细看之下都是精巧可爱, 堆砌在一起,却又塞满眼目的拥挤。
她是聪明的:从决定断舍离,到决定来一场咨询对话,只用了一周的时间。
她说,当她意识到她什么都无法舍弃的时候,就知道出问题的不是太多的物件和买买买;而是她的心——她不知道什么是真正适合她,什么是她真正想要的,她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还可以的将就。
她对物品也是这样,她检视了一下自己的生活,惊讶的发现,她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只要忍耐,都是可以过得去的日子,还可以有些细碎的欢笑,也不算难过。
那么是什么让她突然再也无法忍受这样平常的日子就像无法忍受那一堆尚可的物件一样呢?
她说不出来。她说,都怪那本书,那个突然而起的断舍离的念头;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的对人事物的钝感。
她说,住着三层楼的别墅,堆满了连自己都忘记年代的杂物,甚至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每天只在一房一厅的空间打转。
突然有一天发现,那些堆满的以为以后可以用得着的物品早就过期了。又舍不得白白扔掉,于是捏着鼻子消耗那些虽然过期但尚可入口的食物,廉价处理甚至扔到那些没开包装的物品。
那种既委屈又内疚的感觉,就像鸡肋的婚姻,毫无激情的生活,迷茫的人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
生活没有一地鸡毛,却不再心动。记得有句电影台词:人生不是那些你心跳呼吸的时长,而是那些让你屏息心漏跳一拍的时刻。
似乎一直在囤积回忆,却又没有任何一个刻骨铭心的时刻,活着却仿佛从未活过。
她苦笑着:收拾房间,收拾到想哭;没想到过程中那么多的情绪和思绪。
我们的房间就是我们内心的样子。
换一个思路:妳希望什么是留在你房间里的;什么是留在你的心里的。
她思考了一会儿:
“我要承认自己不再年轻了。喜欢方便舒适的生活。
很多东西我不一定是必须的,但是我愿意享受它们。
极简主义和说走就走生活方式不再适合我这个阶段”
她接着梳理自己的思考:
“我愿意花费时间空间和金钱去打理一些让我愉悦的物品。
在我这个年龄,我已经开始学会妥协了。不一定是最爱的才能共度余生。
60分的东西,也已经很不错了。人也是一样。不是吗?”
所以,妳的决定是什么?
她沉默了一下,露出有些惆怅又有些释然的表情。
“我想,我会把标准放低到60分。我不想让自己充满罪恶感。一些暂时无法舍弃的东西,即使没那么有用,我也要允许自己留着。”
她笑着回忆,她说自己从来不喜欢吃剩菜。但是,又不想浪费。于是,会把剩菜包好,放进冰箱,三天后再从冰箱拿出来心安理得的扔掉。
因为她觉得第一天的剩菜是还可以吃的状态,她吃不下了扔掉就是浪费,是充满罪恶感;而放了三天的剩菜是不能吃了的,理所当然可以扔掉。
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逻辑自洽的思维体系。即使外人看来没什么区别的本质,对当事人来说都是需要走的必经之路。
她笑着说,知道自己是在自欺欺人。但就是战胜不了罪恶感。就像如今的断舍离过程,大几千的衣物在二手平台几十块的处理,让她愤慨又无奈。她说宁愿送人,也不愿意贱卖。她感觉对不起衣物的价值。
这次断舍离唯一最大的收获就是再也不轻易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了。如果不能物尽其用,会让她成为心灵上的负心人。
她是善良敏感的:就连没有生命的饭菜衣物都会让她拟人化的赋予情绪感受。
她说最难面对的是,自己曾经那么轻易的挥霍了那么多金钱,在许多无用无谓的地方。原来自己真的是个“败家子”。
通过对金钱使用的回忆,她看到自己触目惊心的浪费和挥霍。她无法接受自己竟是如此愚蠢盲目的人。
她捂住脸,任难过懊恼内疚的情绪潮水一般汹涌而来。冰冷刺骨的真相不容逃避,这是苦涩的生命的洗礼。
良久,她睁开眼睛,平静而坚定:
“我明白了。我要断的是过去浑浑噩噩混日子的自己;舍的是无所谓的庸庸碌碌的生活态度;离的是现在这样自欺欺人熟视无睹的麻木生活。我不要在一个拥挤的空间转不开身,我的身体要动起来,我的生活更要动起来。”
她飞快地站起身道别,匆匆忙忙的转身,急不可待的奔向新发现的人生。
祝福她找到了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