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州都之官:膀胱
《黄帝内经》说膀胱为“州都之官”,水道出焉,水“气化则能出焉”。
膀胱是水。
水进入膀胱的渠道有两种管道:一是从三焦(油网)渗透进去,一是通过输尿管从肾脏流进来。
“气化则能出焉”:肾水来自肺脏,肺的水下达到肾脏后,在小肠火的作用下进行第一次气化,气化的水进入命门,跟肾的营养顺着督脉一直进入脑部。
第一次气化后的残渣从肾脏经输尿管进入膀胱,再进行第二次气化。
第二次气化的水顺着三焦油网再进入肝脏。肝是木,故水生木,相生是正常,母子关系。
肝脏代谢出来的废物进入胆,胆汁排出给身体里面消化。
排尿原理:尿液在膀胱里,因为膀胱紧贴小肠,在小肠热的作用下,水被气化,膀胱就像热气球往上升的状态,故膀胱虽带着很多水,正常人却感觉不到膀胱的重。等水达到400cc,就感觉胀,有便意,去小便。小便在蒸汽压力下能以很强的力量排出去,排后又能收敛。
尿频
原因:由排尿原理可知,小肠火不够,膀胱水不能气化,变成冷水停在膀胱底部,只要有一点点累积就会很胀,很急,想上厕所。
治疗:把小肠火救起来,使尿液入膀胱时气化掉,膀胱往上升即可。艾灸中极(膀胱之募)即能让膀胱水气化,可配合灸关元。
判断小肠火衰:看病人的脚是否冷,冷即是小肠火不足。
(小便失禁与此同理。)
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穴位歌诀:
足太阳经六十七,晴明攒竹眉曲差。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小膀胱。中膂白环皆二行,去脊中间一寸半。上髎次髎中下髎,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当。魄户膏肓与神堂,噫嘻膈关魂门旁。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邻是委阳。委中再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至阴寻。
二、膀胱经穴位
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
1.睛明穴与攒竹穴
(1)睛明穴(膀胱经第一个穴道)
位置:在眼睛的内侧。(下针要把眼珠子拨开来,下在骨和眼球中间。)
治症: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所有眼睛的病都可用,可针。不能灸。
(2)攒竹穴
位置:正在眉头,眉头平常有几根毛翘起来的点即是(摸是横的骨缝处)。
针法:近取穴,治疗眼睛的问题。常用放血治疗,尤其是角膜炎、眼红肿,放血立刻不痛,放血时用同侧,哪个肿放哪个。还有攒竹透鱼腰,治疗眼睛疾病。
四穴放血攒竹、眉尾、瞳子髎(太阳穴)、耳尖,四个穴位刺破,挤两滴血出来。治疗视力问题。
2.眉冲穴至玉枕穴
(1)眉冲穴
位置:从眉毛直上进入发际五分处(距督脉一寸半,在曲差穴和神庭穴正中间)。
治症:鼻科病。
(2)五处穴
位置:上星穴(神庭后五分)过来一寸半处。
治症:眼科的问题。
(3)承光穴
位置:五处穴往后面一寸半的距离处。
依穴性取名,眼睛看不到光或对光很敏感。
(4)通天穴
位置:承光往后一寸半处。
治症:鼻窦炎、鼻炎。下针先下合谷再来迎香,再下通天。
(5)络却穴
位置:在通天后一寸半处。
治症:头眩、耳鸣。
眩晕病例:一人极度头晕,非西医所说内耳不平衡,中医认为是水饮停在中焦(如同天平,两耳是左右衡坠,中焦是底座),故头晕眼花,常常恶心(底座不稳)。用络却、中脘、公孙、内关。
(6)玉枕穴
位置:络却穴往后一寸五分处。
是近取穴。
5.天柱穴(多用)与奇穴
位置:后脑两个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
天柱倾命在旦夕(病人头从一边弯过去)。
治症:近取穴,后项强痛,脖子酸。
奇穴:安眠穴
天柱外开一寸处,骨缝边,属经外奇穴,专治失眠。
晚上睡不好,可以压压、揉揉安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