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职场已经有三个月了,这三个月时间里,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思考,其中就包括社交。
关于社交,最近流行两个说法——社交NB症和社交恐惧症。我一直都是个不喜欢刻意社交的人,生活轨迹有了焦点之后,如果合得来,就会处成朋友,且不是流于表面的那种。我的朋友都是这么来的,没有任何利益往来。所以,我的朋友都是我的同事。
很多人会把邻居处成朋友,可以经常在一起聚会,但是我没有。只有三五个比较相熟的邻居,也都是因为孩子之间玩得来,才慢慢接触的。这样的关系,就涉及到了人情往来。
比如,今天他家帮忙接送了孩子,那下次我也是一定要帮忙接送到;今天他家送来了一篮蔬菜,那改天我也是一定要还回一篮水果;诸如此类。我又是个极其害怕占人便宜的人,后来我发现,这背后的心理动机是,怕失去一段关系。所以,在这样的关系中,总担心因为自己某个不够得体的行为,冒犯了别人,然后互生嫌隙。
最近,我这样的想法,终于瓦解了。然后,我就发现,我变得异常轻松。
在解决这个困惑之前,我首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接纳自己的不足。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件事上,我是很不擅长的。很多时候,我会表现得像个孩子一样,言行比较幼稚,不能做出大人的姿态。只有在真正的朋友面前,我才会非常放松,没有距离感,也不会刻意做出一些维系关系的行为。所以,什么“八面玲珑”,都与我没有任何关系。
以前,我为自己的这个缺点苦恼,想着怎么才能变成那种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的人呢?在还没找到解决办法之前,我放弃了。说是放弃,但把这看作一种“想通了”,也未尝不可。
这个想法转变的过程,不得不提到一件事。正是这件事,让我走出了人际关系的困惑。
我有一个关系非常好的邻居,她比我大很多岁,但我们俩因为孩子年纪相仿又经常一起玩,然后熟食。这位大姐性格比较强势,但是个热心肠的人,比较乐于助人。我是带着对待朋友的态度来对待她的,所以平时有什么难得的东西,会首先想分享给她。直到有一天,大姐来家里借电动车,结果半路没电了,大姐愣是瞪着回到家的。本来我还比较过意不去,想着没有提醒她看看电量提示。但是几天后,一个朋友告诉我,那天正好在办事的地方碰到了邻居大姐,大姐跟她吐槽,说“借了个破电动车,害我蹬半天”。正是这句话,让我明白,大姐只是邻居,并不是我的朋友。
通过这件事,我逐渐明白,关系的维持,应是建立在让自己内心舒适的基础上,而不是强求自己要时时想着怎么还人情。纯粹依靠人情往来的关系,或许很多人甘之如饴,但我会觉得疲惫、有负担。
我和那位邻居大姐,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一起聊天了,则期间也没有过什么人情往来,只是在接孩子的时候碰到过两次,然后寒暄几句。这要放在以前,我会觉得,是不是我做了什么不得体的事情冒犯了她。现在我不会有这种担忧了,因为我确实也没有做什么冒犯她的事。或许她觉得我在某方面做得不够好,但那只是她以为。毕竟,如果我们之间有足够好的信任基础,她也不会觉得,电动车没电害她骑了一路的罪魁祸首,是我。
所以,现在我能过更加专注于做自己的事。虽然离开了职场,但以前相处很好的同事,现在见面也不会觉得生疏,大家有时间的时候还会聚一聚。在这样的关系和聚会里,我不用担心,我是不是欠了人情。在一起时非常开心,就是一段关系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