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不能想象要是我身边要是没有八卦,那该怎么活。闭门造车是造不出东西来的。昨天伟英老师表扬我举一反三和举三归一的能力很强,我愉快的接受了表扬,不过这个能力也是基于对生活琐事的观察。
朋友Y大惊小怪的和我讲H的八卦。
俩人一起看电影,H在电影院一共看了37次手机(我感觉Y真是闲的没事干,还数着),这里面有H有事的情况(H的手机有声音提示),也有H手机没响,他莫名其妙的拿起来看的情况。Y煞有其事的给我分析到:这说明什么啊?说明H非常焦虑,但是你知道吗?他竟然还能跟电影共情,在演到那个开出租的单亲妈妈带着小女孩开车那,他还泪奔了。我觉得太神奇了。
我不以为然的撇撇嘴说,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看手机只是片刻分散注意力,又不是不能兼顾看电影了。
Y说,当然不能了。他可是一场电影看了37次手机啊,37次是什么概念,一共120分钟的电影。哪还有精力再去看电影的内容。
我问Y,那你没问问H怎么回事?
Y说,问了啊。H说,他是多线程动物,我是单线程动物,所以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可以一边看手机一边看电影。
我撇撇嘴,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你是单线程动物,你这种单线程人是不能理解我们多线程动物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经历的。
Y好像真的不理解,一直在那说"怎么可能!简直不能想象!"之类的话。看来,Y好像是真的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在一场电影里看37次手机还能跟电影共情泪奔。
忽然,一句话冒进我的脑子:你永远到不了未曾到达的河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里面包含着最朴素的辩证法——万物皆动。而"你永远到不了未曾到达的河流"这句话,我不知道从哪看的。我觉得也很有哲学深意。
心理学经常讲"共情",我认为共情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就是"感受",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共情。而一个人的感受、经验如果无法和别人链接,就很容易出现Y这种感觉——完全不能理解。
感受是最直接的共情,除此之外,提高认知水平,丰富认知维度,也能弥补感受和经验的空缺。
当我把这句话讲给Y时,好像Y还是不太能理解。后来我讲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说:就好比你是一个色盲,在你的世界里,只有简单的几种颜色。那么你从来没见过正常人眼里五彩斑斓的世界,你又怎么能理解别人口中的五彩斑斓呢?因为在你的经验和感受里,你是单线程动物,同一时间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所以,你就对别人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事不能理解。比如我,就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也是多线程生物,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而互不打扰。我也可以一边看手机一边看电影。
Y很沮丧的说:这么说我们这种人也倒霉了。你们天生就比我们多了好几组处理器,我们再怎么追也追不上了。
我说:那不一定哦。每个人都不是完整的,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短板,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你没发现我和H很像,都是那种脑区活跃,在思维上比较跳跃的人吗?但是我们做事都不行,所以我们都和你关系很好,因为在做事上,你是比我们有优势的。所以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大家只是领域 不同罢了。
Y点点头。我又接着补充道:你说H不停的看手机,所以你认为他很焦虑,因为焦虑,所以,你认为他肯定不能专心看电影,对吗?
Y说,对啊,一个满腹心事的焦躁不安的人,怎么可能沉下心来感受电影呢?
我问:所以,这也是你不能理解他居然还能看电影时泪奔的原因,是吗?
Y说:是的。
我问:那这个焦虑,是你自己代入的吧?换句话说,如果你看一场电影看37次手机,你肯定是焦虑的,肯定是火急火燎看不下去电影的。对吧?
Y点点头。我接着问道:难道看37次手机,就只有可能是出于焦虑吗?就不能是因为有"手机上瘾"导致?例如有的人对手机依赖上瘾,不管有事没事,就要隔一会看一眼手机,哪怕手机没有信息提示。你身边有这种人吗?
Y好像想到了什么,点了点头。
所以咯,我说,"看37次手机"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不一定是你理解的焦虑,也有可能是有手机依赖症,还有可能是别的原因。所以,从原因上,尚且不一定是你认为的那样(焦虑),那你后面的一系列推理,就都不一定成立咯。你的推测,最多只能算是"之一",而不是"唯一"。
我们最常犯而不自知的一个错误,就是从自己有限的经验和认知出发,去揣摩和判断别人的行为和语言。这也是人与人之间造成误会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凡事多问自己几遍"真的是我认为的那样吗?",单是这句话,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消除大部分的吵架。
和我聊完,Y再也不对H的行为感觉不可思议了。
其实,生活中这样例子很多。前两天我蓝闺蜜跟我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才短短时间不见,你就有这么大的变化(他也是看了我的文章才发此感叹),我真为你的变化感到欣喜。他又补充到,说你变化大,是因为我终于看到了我想看到的变化,苦苦等待一年多,而在二周前,你还没有。
我很玄妙的回复了一句:你看到的也不一定是你想象的,你没看到的也许是你不知道的。
我猜他肯定理解不能理解我这句话的意思。
其实他所看到的"变化"或者说"质变",正是在他"苦苦等待""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种下的种子。真实的生活从来不是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一夜之间,练成了绝世武功。真实的生活里,所有的变化都是细微的,甚至是进一步退三步的。等你看到和感受到"质变"的时候,其实根本原因,是因为之前的量变积累。
我们上哲学课时都学过:量变积累,终达质变。
只要你在其中一条路上一直走,就会有发生改变的那一天。或者说,改变无时不在,只是你是否有一双慧眼能看到。
蓝闺蜜之所以感慨,是因为他只是在用他的眼睛看世界。种子种在土里,在黑暗的土里挣扎时,他站在地面上,是看不到希望的。当种子破土发芽,他才欣喜若狂。他看我的变化,也是执着于用他自己的认知体系衡量的。
昨天我还在想一个挖井的例子。小时候看过一个漫画,一个人挖了无数口井,都是在最后关头放弃了,其实离挖出水,只差一步之遥。
这个漫画让我记忆深刻,我也经常拿这幅漫画来矫正自己的人生。看了蓝闺蜜的话,我又想起了这幅漫画。于是我下一篇鸡毛蒜皮的主题也就应运而生——慢一点,我们可以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