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和书|散文

年少时读书,遇见归有光写自己书房窗前“小鸟时来啄食,相映成趣”,以为极好极好的句子。时隔多年,诸事暗淡蒙尘,这幅窗前小景仍如往日新鲜,每想起心中更添感慨,庆幸这一页淡淡的清辉没有被我无心翻过去。

也庆幸那时遇见几位深爱古代文学的同学,虽然说话不多,却肯借宝爱的书给我看,也都多有出自灵感和胆识的声音。

那时的我沉醉更多的是西方文学重理性分析的一面,细碎的描写,恢宏的铺陈,深沉的同情心都有打动人心的地方。可能每个理科生受到这种影响更多些吧,因为我们的心智都在学科中有意无意受过这种训练,我以后的对宗教,哲学,科学的接受方法也都笼罩过这种色彩。近代的科学家们常常将理性之美归于上帝,这是他们淡泊的地方。在我那时的心里,他们和我们的祖冲之,沈括,宋应星,徐霞客的可爱之处是一样的。

就对灵性的追求而言,我们走了和他们迥异的路。我们东方人与生俱来地注重直觉,至于条分屡析,也是为了让感觉更准确些。这些可以称为诗人的特质。诗句一样的论述中,暗示早已准确地击中了我们的心,在瞄准以先,它们也未必经过分析。或者说,就算有分析,这种分析也是带了感觉的。这便是我们说的“将心比心”,“心心相印”吧。

现在读起一些诗句,心中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我自己也偏好带有诗意的小说。好的文字有意犹未尽的调子,很节制地留着空白,却不是空洞无物,也没有刻意为之,还是心的感觉。

说到暗示,用典故是其中一种,用得不好容易有雕琢之嫌,不如信手写来得自然。有人却能将它化开,好像水谷化成气血一样。能信手写好的人,可能天性就有浪漫或长于体悟的特点。

王维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那扇故乡的小轩窗真是有情有义得可爱。寒梅开在窗前,花枝拂着半透明的窗页,等候那个远方的人。那个离家的人,千里之外所惦念的仍是这小小的图景,遇着故人,热心地打探。有了它在心,仿佛万事都安然,浓淡都顺遂。

刚能记事的时候,家里有这么一扇窗的,古怪,沉寂,没有生气。每逢年末,窗棂上积够了一年的灰,用刷子扫下来,轻轻地飘在空气里,有点灰白色的亮光。红褐色的漆木有着繁复的纹路。认识“虬枝”这个词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就想到了它。揭下变成黄灰色的窗户纸,重新糊上一层白色的纸,每个裂缝都按得严实,怎么看也看不足。太阳,树木,小鸟,夜空,投下的影子都很含蓄和寂寞。在窗里,有时翻开书画画,有时听祖母的唠叨。掌灯的小屋在远处看去,是一盏昏黄的灯笼,一动不动,灯芯处点点跳跃的火焰,就像看着隔江的渔火一样。有一年冬天傍晚,我走在一片茫茫的雪中,看见远处朦朦胧胧的灯光,异常的暖和幽静在心中停留了许久,我想了许久。

少年的我喜欢热烈欢快明朗,爱看秾丽鲜艳的色彩。比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鲜红的花瓣浸在雨水中,花苞上也滴下水珠来,是动人心魄的美。绿必绿极,红必红透,哀情和乐景也必极夸张。真实的人生于我总有淡漠和隔阂。我承认自己任何时候都是率真的,合不合时宜就不知道了。

再至“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留恋都在空气中了,不忍聚拢的花儿,以目光相送的人儿,始觉一种无法尽兴的情愫和人生。可是这才是生活的常态吧。我也越来越能与它和解了。

于是在古老的训诲中,也啃到了一点新鲜的意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鲁迅先生曾经提到过所谓的“奴性”,那时候我还处于上学时代,对此仅仅感觉到十分的诧异并没有什么时间去深入的了解,毕竟...
    夏野阅读 359评论 0 0
  • (记一次严肃而深刻的Live) (上周六)这是第三次去Downtown Bar看Live house演出,和友人一...
    Amazing_初阅读 578评论 0 1
  • 本以为这本《重新发现社会》是一本偏艰涩的学术著作,一读才发现这是一本时评政论随笔。熊培云延续了他在《思想国》的一贯...
    小米二世阅读 298评论 0 1
  • 这是我在简书的002篇记录 发状态征集的下面的app~这里整理一下发出来~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哇 排名不分先后,完...
    范范范范同学阅读 1,643评论 2 9
  •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忙碌时总抱怨生活没有多少自由的时间来干别的事或学习新的技能。在空闲的时候,总是...
    知倦而不退阅读 27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