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发觉得创意的稀缺了。
在艺术领域,创意自身就有价值。而在营销传播领域,创意却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没有解决问题,创意自身无价值。——这就是难的地方。
作为一个创意传播公司,你招了很多人,你研发了很多工具,你的理论也很到位——但,你仍然是、一直是——缺创意!
有个说法:策略对了,成功只是时间问题;创意对了,时间就不再是问题。
在很多时候,创意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轻易的获得互联网上的各种资讯和想法。但我们沮丧的发现,创意并未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反而,显得愈加稀缺。
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噪音更大了,创意被淹没了;
第二,创意产生效果的阈值增高了。
你能理解我的意思吗?
在全民表达、信息共享的时代,受众已经被各种姿势刺激G点,早已千锤百炼,一个“创意”所能产生的传播效果的阈值(最低临界值),被不断刷新拉高。
我还发现,创意甚至是不可训练的。
我的意思是,你几乎无法把一个没有创意的人,训练变得有创意。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你不要对你的创意总监有所期望,他救不了你。如果你对创意游刃有余,也不要觉得创意总监有什么功劳,那都是你自己的成果。
这个世界上,“教你如何有创意”的书汗牛充栋,但没有哪个人,能够看完这些书之后就变得有创意了。
最近在看一本书《让创意更有黏性》,里面提出,在社交媒体时代,构思创意的首要原则是:让创意自己长腿、能够形成黏性的次级传播。
书里也给出所谓六大粘性创意原则:
1.核心(简单)2.意外 3.具体 4.可信 5.情感 6.故事
道理很对,然而——So what? 解决你的问题了吗?
面对一个传播任务时,你仍然感到无处抓寻的茫然,以及一种从内心挤压出来的沮丧和紧张。
难道,那些创意的方法无效吗?
——也不是,至少不尽然。
我觉得,创意本身,就是头脑在做花样体操。是一种思维联想的习惯和自我无意识的训练。
那些创意的方法,至少给我们一些帮助,让我们能够:
1、保持对信息敏感的习惯;
2、保持活跃的思维习惯;
3、保持“追求与众不同”的创意自尊;
4、保持发现好创意的眼睛。
新华字典给“创意”这个词的解释定义是:
1、创造性的想法、构思; 2、 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构思;
在这个定义里,“创意”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
也就是说——你得不停的去“创意”,才有可能产生一个“创意”。插个广告:
西安智讯互动招聘【创意策划、社交媒体运营、客户经理】:http://www.damndigital.com/archives/12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