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我代表部门去参加公司的十九大演讲比赛。
部门领导直接写好了演讲稿,指名要我去,我没有拒绝的权利。
我认真看过演讲稿,空喊口号,大量长句,逻辑也有不通的地方。我提出修改意见,几个前辈都说改了领导写的稿子,不就是在说领导的水平不好吗?他们纷纷告诫我不要乱改,按照领导的稿子来。
我心里挺不开心的,演讲不是自己写稿子就算了,别人写的还不能让我修改。于是,我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之后,也没花心思去考虑怎样表现得更打动人。
根据抽签顺序,我排在第24个上场。演讲之间,主持人会宣布前几个人的分数,以示公正。
我听得很认真,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但是我花费了时间坐在这里,不妨学习别人的演讲技巧和写作方式。
比较了前面公布的十几个分数之后,我对这场比赛真的是失望透顶了。
有几位真情实感地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让我听得非常触动,也能感觉到他们写演讲稿的用心。但是,这几位分数都不高,真正得高分的都是表演型选手。
何谓“表演型选手”?
他们大多慷慨激昂,表情夸张而僵硬,或视死如归,或“推销员式微笑”;动作夸张而僵硬,预先设计而非真情流露,一会儿“单手握拳”,一会儿“双手上扬”;内容普遍假大空,通篇弘扬十九大精神,类似“祖国啊,我爱你”这种。
我不禁怀疑,难道这是朗诵比赛?
轮到我演讲的时候,我上去面无表情地背了一遍稿子。结果不出意外,我没有进入决赛。
进入决赛的十位选手都是“表演型选手”,而且没有一位新员工。新员工中不乏大学期间经常在演讲比赛中获奖的,音色、普通话、台风、感染力都很不错。
身边同事和我开玩笑,“我们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啊,国企的演讲比赛和大学里是不一样的,只要会做几个手势、喊几句口号,你就赢了”。我略带嘲讽地回了句“看来决赛就是比谁更会夸张表演了”。
比赛结束后,我向一位师姐吐槽这场演讲比赛。她说她是前年演讲比赛的第一名,妥妥的特别会装、特别虚假的“表演型选手”。
正在我感觉自己说错话、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师姐笑了笑缓解了尴尬气氛,说道
我父母都是国企的,我从小在家属大院里长大。我对国企搞活动的这种风格习以为常,甚至以为所有公司都是的。我进公司之后就参加了演讲比赛,极尽夸张之所能,自己都掉了一地鸡皮疙瘩,拿了第一名。领导非常赏识我,让我去参加省里的比赛。去的时候我自信满满,到了比赛现场才发现自己的格局有多小。我演讲的时候,观众忍不住笑,觉得我仿佛是生活在革命年代的人。这次演讲比赛失败后,我再也不愿意参加公司的演讲比赛了,我觉得这样的比赛毫无意义
在我表示赞同之后,师姐又提醒我“既然你已经是国企员工,就要尽早适应国企的工作作风。你如果想要在同批200人中脱颖而出,这样的比赛也是让领导认识你的一种方式。”
难道真的是我活得太自我、太个性了吗?我不断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应不了国企的氛围,也在思索保持本心和争取机会之间应该如何选择。
越来越多的领导抱怨90后的年轻人不服安排,个性自我,无视规则。
有同事请假参加表妹毕业典礼,领导觉得年轻人工作不认真。可是,这位同事一来按时高质量完成了工作,二来用的是自己合法合理的假期。怎么就是工作不认真了?
有同事身为党员,没有在项目紧张时主动在周末到公司加班,领导觉得年轻人没有奉献精神。可是,这位同事一来工作日天天加班到深夜,二来家有两个孩子需要父亲陪伴。难道非要几周几月不陪孩子来得到所谓“甘于奉献”的虚名?
越来越多的领导觉得加班到深夜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十年不请年休假才是工作认真的表现。
我们这些90后,从一开始请假被批评到后来生病了都不敢请假。可是,这明明是我们的合法权益啊!
我们都明白,向来都是人去适应规则,而不是规则因人改变。
一来,我们要认真对待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这样才有说“不”的底气。
二来,我们要尽可能地去适应企业规则和氛围,否则无法在企业生存。拒绝或避免实在无法接受的事情,注意方式要委婉。人是需要互相尊重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尊重,而且工资也不让人满意,那么就可以考虑换个工作了。
三来,我们要在业余时间主动提升自我,打造自己的傍身技能。当你无法继续在一个公司待下去的时候,不至于找不到新工作。
90后的我们,有的时候确实活得很自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无畏,很多时候也不能吃苦。一方面,我们在努力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另一方面,我们心中有不能触碰和让步的原则,最怕被落后的规则所同化。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在成长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一路上放弃了很多自我,也咬牙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终有蜕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