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十六岁,我初中毕业无所事事,经常到县城里的姑妈家去玩,有时就住在那里,因为奶奶常年住在姑妈家。
姑妈开了一个小饭馆,家里需要有人来打扫做饭,表弟那时还小需要人照顾,奶奶便来到姑妈家常驻,而我也时不时地来住上一段日子。
长时间这么闲着也不是办法,姑妈想了个办法,让我到菜市场买卖蔬菜,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说白了就是菜贩子。
那时贩卖蔬菜很挣钱的。唯一不好的就是天不亮就要到市场抢菜,去晚了没有价廉物美的蔬菜,抢不到物美价廉的蔬菜就挣不到钱。这是我不愿干菜贩子营生最主要的原因,可是跟父亲张嘴回学校复习重考,我又不好意思张嘴,也不知道十几岁的我哪里来的那么多别扭情绪。
八十年代,市场刚刚复苏,整个小县城的蔬菜市场,就在县城北部村庄的一条长长街道上。如今已经是一个繁华的早市市场,周围也是高楼耸立,低矮的房屋早已经不见踪影。
每天半夜,几辆卡车把各种蔬菜从外地拉来,凌晨时分,或是更早,一些小商贩就会早早地来到市场批发,摆好批发来的各种蔬菜,等待起早买菜的市民。
这条街道有利的地位,被四家大贩子摊主占据,街道两边各两家,占据人流流动多的地段,在他们身后有一个帐篷,晚上有人住宿,也方便半夜拿货。这样他们具备有利条件能得到更便宜的蔬菜,因为他们批菜的数量大,价钱相对也比单身作战的小贩便宜许多。而从外地送货的老板,是非常喜欢这些需求量大的贩子,往往给的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两三条长木板用砖头踮起两头,木板上面摆好批发过来的蔬菜,他们多是夫妻搭档,忙的时候有时家里的老人来帮忙。
后来我才明白那几个摊主为啥那么霸气,工商局认识人是一方面,主要的是人家买的是月号。至于到底上交多少钱,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就一个筐子,上面担着一块木板,摆好批发过来的蔬菜等着顾客上门。
有两个跟我岁数差不多大的姑娘,每天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后车坐上帮着竹筐盛菜,筐子底部放着一块长木板,用绳子捆好,载着下乡卖或是到某个集市上去卖。她们每天来的都比我早,我来时,人家绑好车准备出发了,载着批发的两三种蔬菜奔向别的地放去卖,比起我只批发单一品种,待在市场不动,人家就灵活机动多了。
买菜高峰早晨和中午过后,剩下的蔬菜就等晚上下班的时间了,再卖不出去,只能拿回家自己吃。好在我每天都能卖完,心里却是极不愿意这么风吹日晒地卖菜,因为有这么一种心理暗示,我虽然知道多样批发蔬菜会挣钱,但是我就是不愿动那心思,每天只批发一样菜卖。能挣上四五元钱,除了中午两个包子一块钱,我还有省钱。
我的卖菜工具都是姑妈给准备的,竹筐,高脚马扎,还有一杆秤,都是姑妈找人弄的,第一天到市场也是她送我来的,告诉怎么批菜,怎么找地方摆摊,临走特别嘱咐我,来收地摊税的那个人是亲戚,打过招呼,他来收税,你走开站远点,他就知道了不收。
一天五毛钱地摊税钱,我没有听姑妈的话,每天老实的交出五毛钱。看那些大摊主长长的摊位也是收取五毛,奇怪的是,我没有觉得不忿,别人也没有觉得不对。那时带着国徽大盖帽的很有威严,代表着无上权利,没有人敢说不。
第二天开始我便开始了骑着大金鹿自行车抹黑到菜市场贩卖蔬菜的生活。
在我旁边有一位老大爷,他卖的是自家菜园子产出的蔬菜,种类多,还新鲜。那天我来晚了,找不到好地角,他就主动招呼我,在他旁边挤出一块空隙地,反正我就一个筐子,不占地儿。从此跟老大爷做伴成邻居。
那时的我刚踏入社会羞涩得很,有人来探价,我还以为是要来买菜的,很实诚地告诉人家 ,谁知道一转眼他就蹲在不远处卖跟我一样的菜,菜的质量不如我卖的,价钱还一样!
老大爷私底下跟我说,有人来探价,你往高了说,看他真的想买,就主动落下价码,当然他不回价,能卖一个高价也不错的。他说,那人实际上卖的价肯定很低,要不不会有那么多人放着好好的菜去买质量差的。
我仔细一想可不就是这个理儿,心里暗恨那人狡猾可恨。
有一天,我懒床起得晚了,批发菜的地方只剩下一些不好卖的蘑菇。蘑菇水分大,不及时卖出去,亏本不说还很容易变质,价格要打折扣的,除了赔本赚吆喝,没啥好处。无奈我还是批了蘑菇,想卖一次试试。
早上卖出去一份三斤的,一个上午,也没有人光顾,一筐的蘑菇慢慢地缩水干裂。我有点急了。老大爷早早地卖完他的水萝卜还有芹菜香菜,剩下不多的韭菜,看我的蘑菇干裂没人要的样子,他就帮着吆喝,有人来问他韭菜怎么卖,老大爷说,“一块钱一捆,看看紫根韭菜,今年清明头一刀,新鲜着呢。”
“你再看看这蘑菇啊,别看模样不好,这是干得一点水分没有,你买了绝对不吃亏,加上韭菜一炒,嘿,你想想那鲜味,啧啧!”他吧嗒着嘴,仿佛吃过一样,我忍不住想笑,其实卖不出去我也没有多难过,顶多拿回家自己吃。可是看老大爷帮着我张罗卖菜的火热劲儿,我觉得这蘑菇卖不出去实在是不应该,于是自动加入吆喝贱卖蘑菇的行列里。
在老大爷的帮助下,很快这筐蘑菇卖完了,算算钱,没亏本还挣了三元多。
经此一事,我彻底放弃了继续贩卖蔬菜,比起起早贪黑的商贩生涯,我跟偏向到工厂按部就班的生活。
算算卖菜的时间,正好一个星期,跟老大爷相处的时间不长,每天却得到他的照顾,我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家住在哪里。
我在一个晚上决定不再去市场卖菜了,第二天就真的没再去,此后再也没有踏进市场半步,就那么突然地说不去就不去了,甚至都没有想过跟老大爷打一声招呼,也没想过不见我人影他是否挂着心,那时我真地没想那么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的事多数已经忘在脑后,可是在市场上相处几天的老大爷却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直至今日,倒令我思念起那位老人来。
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24)篇2226字,累计43520字(命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