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孤独六讲》,很喜欢作者的那句话:“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和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决定写点东西,把书中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分享给大家。
我买这本书之前,是真的单纯的以为作者蒋勋要写的就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孤独,我以为会是鸡汤,没想到他所想要讲的孤独是更深层次的孤独,但真真切切的让我感受到了看问题不一样的视角,很受触动。
这本书主要分六个部分来阐述,
情欲孤独
情欲的孤独,在本质上并没无好坏的分别,情欲是一种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但儒家文化是最不愿意谈孤独的,没有人敢特立独行,大家都遵守着“中庸之道”,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后,儒家思想歌颂的是一种群体文化,作者举了很多不允许孤独的例子,仿佛特立独行就等于大逆不道,文化对情感的压抑,让作者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活出孤独感?生命真的有意义吗?其实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
语言孤独
作者从自己写的小说《舌头考》开始说起,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但同时我们又是一个谨言慎行的民族,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能随便讲话,宁可沉默也不能失了身份。但在西方,语言培训必须从小开始,而在不能精确表达的时候,我们常常感觉到一种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作者在巴黎受到学运的冲击,开始发现革命并没有家人说的那么可怕,相反,革命是一种青春仪式,就像托尔斯泰放弃爵位,选择出走,他让我们看到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或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全感,这种革命是别人很不理解的。而中国的很多革命者也因为失败连砍头都被围观,这种被自己渴望要救的群众冷眼旁观,这是属于革命者的孤独。
暴力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有潜藏的暴力本性,只是在这个教养的时代,不容易外显出来罢了。但合法与非法的暴力有本质的区别吗?在波斯湾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雄,回到美国继续杀人时,他就变成了暴徒、恐怖分子,那到底是杀人不合法,还是杀美国人不合法?这个就牵涉到暴力的本质。当暴力合法化后,会激发出每个人内心里的暴力意识,反而是最让人恐惧的。而人性里还掩盖了多少我们不自知又不敢去想的暴力状态呢?
思维孤独
所有哲学思考都是孤独的,但我们却习惯了别人告诉我们结论,并不是很愿意去思辨。但任何一种结论,来的太快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思辨的过程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在做周密的思考前,不会立刻下结论,他会从各种角度探讨,再从推论的过程中,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跟看法。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不重视思维的过程,直接下结论,这种切断性的鸿沟是造成思维孤独一个很大的原因。其实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才是清明。
伦理孤独
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所谓的“伦理”和“乱伦”,其实是一直在适应不同时代对道德的看法。而在转换的过程中,所有的伦理分类都要重新调整。《四郎探母》为什么用大团圆?因为大团圆一个不用深入探究的结局,但是往往只是让“不舒服的东西”假装不存在而已。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人注定要被劈开,去寻找另一半,而且总是找错。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倚赖就是赖着不走了。或许伦理并不总是那么美好,伦理中缺憾的那个部分,才是我们孤独者要去寻找的。
最后,作者期盼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破碎重整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伦理孤独。
我也希望我能不害怕孤独,能够足够完整,因为这样才能健康的去爱其他的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