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也许是年少时渴望流浪的种子便已在心中深埋。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初次尝试过一个人的旅行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据说旅行可以让人找到真正的自己,深爱在路上的寂静独行,徜徉在山水之间,漫步在老街古巷,驰骋在茫茫戈壁与广袤草原之间,像风一样来去自由,像白云一样闲适。会因为爱上一朵花,一棵树而长久地停留,于是旅途中的每一帧风景便被花儿的芬芳馥郁与苍翠绿叶晕染得曼妙无比。
一次次踏上心灵之旅的路程,在寂静之中,万物的深意与奥妙自然显现。总能深刻洞察内心细微的波澜起伏,捕捉微小的美感与喜悦。伴随一段段的路程,出走半生被岁月蒙上的尘埃被层层荡涤,逐渐显露出洁净纯真的本我状态,塑造出崭新的生命底色。
没有规划的兴之所至,总会遇见倾心的风景,邂逅有趣的灵魂。携带自己心怡的书本,将阅读与旅行完美地结合。于是书中的文字因走过的路途而生动,旅途因留下的思考而深刻。
旅行目的地的选择往往基于天气原因颇有些博彩的意味,无锡之行便是如此。在这个之前了解甚少的城市仅仅停留了三天,却两次光顾的惠山古镇更是如此。这也许会令对它一无所知的人感到不可思议,恰如我初次造访时的误判。
原以为,它会如同其他商业气息浓郁的古街古镇,一两个小时走马观花的时间预算足矣,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历史文化氛围极为浓厚的景区,无论如何放慢节奏都不为过。对它了解越多,便愈是令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康熙与乾隆累计十二次南巡,均在此留下足迹。苏轼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曾写下”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以表达对惠山的青睐有加。
当我踏上惠山古镇绣嶂街的青石铺就的街道,便有一入侯门深似海之感,会被尊贤街上鳞次栉比的祠堂一次次吸引驻留。数十家各类祠堂承载了一段段家族兴衰史,个人家族的荣辱际遇被深刻地融入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千年岁月在此遗留下太多的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往事都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谁能预知迈出的下一步将会跌落进千年古刹惠山寺跌宕起伏的波折命运里,还是会陷入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那享誉海内外的名曲《二泉映月》的凄婉旋律中?是在惠山寺里那棵无锡市树龄最长的六百余年的银杏树下徘徊徜徉,或是在寄畅园里四百余年的古樟树下张望?绵绵细雨中,在虞薇山先生祠的咏芬轩廊下长凳上听风看雨,还是在网红书店宋儒大隐书局的一隅,一边轻啜醇香的咖啡,一边跌入浩瀚的书海之中?
在现实与历史中游走,会迷失在时空的隧道。在此,你不知将会邂逅怎样的一段故事,又会为谁而停留。这就是惠山古镇,一半是欢欣,一半是沉沦,一半是飞扬,一半是离殇。一半是向前,一半是回望。
在无锡的最后一日,受台风影响,将会出现阴雨天气。我决意重返惠山古镇,在杜牧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品“多少楼台烟雨中”独特的江南风韵。
我太容易被那一条条长长的窄巷吸引,总是忍不住去穿越,去探寻。于是我被引领至那地锦肆无忌惮爬满墙面的被弃置的古老房舍面前;有时会长久地站在一面长满青苔的墙下凝望。不知经历了几多风雨,有多少个不见天日的时光,才凝结成如今的模样?
二泉书院
进入景区收费区域西南角的二泉书院,有种瞬间被独特的能量场捕捉之感,我停下了脚步。不大的院落将外界的熙熙攘攘隔绝,有着与景区其他区域迥异的极为清幽的氛围,仅以一低矮的院墙为界的东邻便是初建于南朝时期,鼎鼎大名的惠山寺。自古以来,寂静的山林禅院所在之处最是适合修身养性,二泉书院选择与它比邻而居可谓相得益彰。我们所熟知的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是来源于此。
庭院之中,有一兀然伫立的巨石,旁侧一株挺拔高大的杜英树舒展的枝叶在其上形成一个天然绿色凉亭。拾阶而上,发现顶端面积极小,仅能供两三人容身。上面放置了一个小石桌,周围几块石头权可充当座椅。巨石占据整个院落的制高点,遗世而独立,不仅可将整个院落的景致尽收眼底,还可透过扶疏树影,窥探到惠山寺院内的部分风貌,深得中国古代园林借景之妙。巨石之上,树冠之下所营建出貌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所散发出强烈的磁场,吸引我在此驻留。我随身携带的书本便有了用武之地。
覆盖于头顶之上的杜英颇有玉树临风之姿,鸟儿在茂密的枝叶间婉转啼鸣,感觉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不知树下曾遗落了多少往事,我又会与谁在此穿越时空相逢?巨石下不远处的假山上泻下的泉水潺潺流经整个庭院。 树上率先被深秋晕染成深红色的叶片,偶尔飘然落于书页之上,这是赠与我的珍贵礼物。
山风总是有意无意使惠山寺内弥漫的香火越过院墙袅袅而来。无锡这个城市在秋冬之交的桂花已渐消弭,踪迹难觅。但残留无几的余香总在不经意间萦绕,当感知到它的存在时,意欲再次捕捉那若有若无的暗香浮动,却又倏忽而逝,顽皮如捉迷藏的孩童。环视四周,并未发现桂花树的踪影,甚至一度怀疑是自己的幻觉。待离开时,才在巨石北侧的屋舍旁,发现一株据说是聆听过《二泉映月》的百年金桂。围树仔细寻找,在不起眼处发现一小簇尚未凋落的桂花,也许它们便是那幽幽香气的来源。轻轻触碰,花瓣簌簌落入手中,小心翼翼夹在书页之中,于是书中的文字熏染了旅途中那缕桂花的馨香。会随时随地带我翻开这段记忆,重温那份怡然的宁静。
即使是佛门净地在尘世间也无法避免各种纷扰。时不时响起游客祈福的钟声在山谷中回荡,余音缭绕,经久不息。那钟声穿越千年,已无法辨认时光的印记。它从香火鼎盛,备受尊崇中而来,在与道教纷争的落败中而来,从朝代更迭的战乱中而来,从一次次汹汹燃烧的烈火中而来,从外族入侵的硝烟弥漫中而来,在浩劫动荡中而来。数毁数建,跨越千载,依然屹立在此。教义不灭,香火不熄。
静静置身于钟声,水声,鸟语,花香,树影婆娑中,共同构成有机和谐统一的整体,令我感到身心安宁。无法感知到时间的流逝,一段不惊不扰的时光就此划过,喜悦的源泉在心中慢慢升起,像雪山之巅融化的雪水,清凉而过,蔓延滋润心田。
一切如此平和,静谧,度过的每时每刻,都是心流的涌动,直到有雨滴落到书本之上,台风的影响开始启动。不知何时天气已悄然完成从蓝天白云到阴云密布的转变,直至绵绵细雨如约而至。不绝如缕的烟雨,时大时小,成为下午的主旋律。
范文正公祠
虞薇山先生祠(亦称薇山书院)也许是尊贤街所有祠堂里最小的一个院落,但却是最适合听雨的地方。狭小的庭院里两株相对而生的参天香樟古树,树冠覆盖在南北两侧的屋顶。雨滴落在繁茂的树叶上,从枝叶缓缓滑落到苍老的屋檐,顺势编织成珠帘落到院落的石头地面。就这样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地传递。坐在咏芬轩廊檐下的长木凳之上,任思绪漫无边际。
随着雨势越来越大,薇山书院的廊下难以提供庇护,只能转移至不远处与范文正公祠隔街相望的宋儒大隐书局。坐在其临街玻璃窗前,大雨织就的帘幕阻隔了视线。这位因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名相,我穿越千年的时光与之相望。若其身后有知,纪念他的这个祠堂是在1798年由满清政府所建,不知将会作何感想。在那个时代,对他的崇高人格无论如何仰慕与推崇,贫瘠的土地上也难以生长出心怀天下的士大夫。新文化运动中反对阵营的代表人物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写到的真正的中国人是被驯化了的生命,恰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士大夫阶层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已集体陨落,以八股文取士的科考制度彻底沦为选拔高级奴才的工具。
都说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独特的土壤会孕育出带有时代特色的杰出人物。因为宋太祖所留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加之科考录取数量的大幅提升,宋朝真正成为寒门可出贵子的朝代。读书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并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士大夫的身份得到空前提高,才使得宋朝成为文人都普遍向往的朝代。
与敬佩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相较,我更为欣赏其能够表达出士大夫独立人格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怎知,在他的身后,经历过数次朝代更迭,异族的铁蹄一次次践踏这片他所挚爱的土地,连人的尊严与人格也被践踏。在以礼治天下为主旨的儒家文化,遭遇未开化的北方游牧民族时,高度文明与超强武力相遇,不是同一纬度的较量,结果是文明被一次次碾压。从靖康之耻后的朝廷仓皇南迁,偏安一隅,最后终是不敌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只能在被俘押解燕京时发出”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头说惶恐“的哀叹。伴随陆秀夫背负八岁的幼帝在崖山投海,宋朝落下华丽的幕布,士大夫的辉煌时代从此告一段落。
之后的元朝奉行严格的种族歧视政策,科举制度亦是时启时废,士子学而优则仕的途径被阻隔,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空有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只能写写小曲,聊以自慰。
而明清两代,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与文字狱的盛行,更是将士大夫的独立之人格与自由之精神碾压得所剩无几。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写:”中国人的性格历史,如同我们的黄河,先秦是上游,清澈见底;汉唐是中游,虽泥沙俱下,毕竟有波涛汹涌之雄大气象;明清是下游,已经常断流、奄奄一息了。”
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年代,浩劫席卷神州大地,秦朝焚书坑儒的悲剧会一再上演。知识阶层被全盘否定,成为一代人的悲剧。浊浪滔天,无数人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去,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在波诡云谲的历史烟云中,个体的命运像是在大海上随浪浮沉,不知何处是理想的彼岸。健全的社会盛产幸福的普通人,纷乱的社会催生左右逢源的投机分子。
不管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拥有何种外在形式,那些漠视生命,限制身心自由,肆意践踏人格尊严的社会形态,无论拥有怎样冠冕堂皇的噱头,都恐难令人苟同。
傍晚时分,在烟雨短暂停止的间隙,一只白色猫咪端坐于屋脊之上,神情漠然地俯瞰着街上趁雨停纷纷离开的游人。暮色苍茫中,它的眼睛发出莹莹的光亮,似乎带有透过迷蒙烟雨看透真相的睿智。
贞洁牌坊
准备离开景区时,因另辟蹊径,偏离了原来路线。在出口附近的锡山脚下骤然出现的几个贞节牌坊,令我很是吃惊。当这以前只是在影视作品或书中看到过的时代产物真实地伫立于我面前,在树荫遮蔽与暗淡的光线的双重作用之下,令我不禁感到寒意森森。那分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明媚的女子,跨越百年遗落在人间的叹息,不知曾埋葬过多少女性的青春?
那些加诸于女性身上的各种清规戒律,始于汉代的《女诫》,从三从四德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训,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直至明清两代盛行的缠足恶习,不遗余力地全方位斩断女性通向广阔世界的路。在这些以褒奖之名而留存于世的”丰碑“中穿越,在我的眼中,比从刀枪斧钺丛林中穿过更为可怕。因为那如同如来佛祖留在五行山上的封印,会让孙悟空失去反抗之力,乖乖地被压在山下五百年。
中国女性被各种枷锁禁锢的历史又岂止是一个五百年?时至今日,那封印仍深植于千千万万人的潜意识里,难以移除。
在这里,我仿佛透过时光厚重而漫长的帷幕依稀看到了极疼爱母亲的曾外婆的身影。因为她的长寿,我的人生曾与她有十余年的重叠,从而透过她的经历,勉强拼凑起那个时代的零星碎片。她因裹着小脚,走路时为保持平衡,手臂摆动的姿势很是特别,总给我一种摇曳生姿之感。说话时永远那般地轻声细语,浅笑妟妟的曾外婆却有着痛失五个孩子的经历,而这皆因她公公的信条是:妻亡可续娶,子夭可再生。孩子们生病得不到救治,只能默默经受他们接二连三夭折的锥心之痛,她不敢有任何违逆。在以尊卑长幼等森严等级的排序之下,也许骨肉亲情被挤压的空间所剩无几,只有冷冰冰的上位者不容挑战的权威。
我那前几年去世的外婆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初,在辛亥革命的风起去涌之中,社会观念已开始发生变化。外婆因难忍缠足之痛,总是偷偷把裹脚布解下,而免于成为小脚老太太。然而解开有形的裹脚布容易,将千百年来紧紧束缚女性思想的枷锁去除却是难之又难。外婆膝下无子,成为一根深深扎在心里的刺,无法治愈,更无法触碰。一生都活在低人一等的自卑中。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母亲特殊的婚姻形式。
因对男性后代的极度渴望,却又爱而不得,便得我与哥哥一出生便因性别的差异受到截然不同的对待。外婆一边将哥哥视为千娇万宠都嫌少的天之骄子,一边将厌弃的目光投射在我的身上。她对我的冷漠曾令我在许多年里意难平。小时侯我常常因为她的重男轻女与之发生冲突。为报复她对我的不公,我经常想直呼其名地控诉她,却一直苦于无法获知她的名字。直到在一个类似家谱的纸张上看到她被称为李刘氏,虽觉奇怪,仍以为那便是她的名字。
当如今站在时光的水岸,才懂得她不过是千千万万的可怜又可悲的没有自己名字的中国女性之一,陷在那个时代为其设定的角色之中,被层层阻挡,无法突出重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多想穿越时空,去与她和解。
前一段时间以50岁自驾出游阿姨苏敏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出走的决心》曾引起许多人的深刻共鸣,而在影片里我也清晰地找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子。母亲一生困缚在种种责任之中,却始终未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尊重。长期背负着原生家庭的重负,深陷母职与妻职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恰如辜鸿铭在《中国妇女》一文中的描述:”在中国,一个妇女人生的主要目标,就是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和好母亲。一个真正的中国妇女没有自我,绝对无私地为丈夫而活。这一无私宗教便是妇女的宗教。”
一百多年前,女性运动也曾借着新文化运动的东风,尘嚣日上。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曾引发中国社会对于女性地位与所处困境的思考与热议。当时鲁迅先生曾有《娜拉出去后会怎样》为题的演讲,认为娜拉出走后的结局无法逃脱堕落与再次回归家庭两个选项。但被美国时报誉为“勇敢无畏的公路旅行者”的苏敏用切身行动给出了一个响亮的选项之外的答案。从被颐使气指的男性主导控制的压抑无爱,令人窒息的家庭里出走,收获的是广阔的天地,财富的自由,精神的独立。
当领略过书海的浩瀚无边,意识跟随知识铺设的台阶一级级攀升,从而识别出现实中诸多的荒谬之处;当见过戈壁与草原的广袤与壮美,领略过江南烟雨的旖旎婉约,目睹过山川湖泊的辽阔与震撼,站在山巅之上,看到雄鹰在苍穹之下展翅翱翔的英姿,心中被星辰大海的博大所充溢,谁还会甘心被困囿于狭窄封闭的庭院之中,哀叹岁月的流逝,发出伤春悲秋的闺怨之声呢?
《出走的决心》如同中国版的《玩偶之家》的升级版。当影片中的李红对母亲发出”这公平吗”的控诉之时,便是其主体意识觉醒之时。
任何观念的改变,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中国女性缺失数千年的自我是时候找回来了。尽管如今仍有许许多多如樊胜美那样的母亲,是男权社会成功洗脑的产物,从受害者沦为男权社会秩序维护者,又成为下一代女性的迫害者。也仍有许许多多被困囿在家庭里痛苦不堪,虽已觉醒,却仍未成功找到自我的女性。但毕竟这是一个可以出走的时代,许多女性已然通过努力获得主体地位。每一个女性都有了追求幸福的可能,进可驰骋职场,杀伐决断,退可守护家庭,营造休憩港湾。每一种选择都各有不同的付出与牺牲,都值得被尊重与看见。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在惠山古镇邂逅的烟雨江南,使我度过了旅途中一天难忘的漫时光。来时我的行囊空空如也,离开时装满了故事。我终究只是一个需要继续前行的过客,前方有尚未完成的旅途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