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1-18-1
【原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思考之一】您是如何体会夫子对六位弟子的评价的?
《四书湖南讲》曰:“此夫子平时零碎议论,门人汇记于此,故不用‘子曰’字冠首。”《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示人宜进学以化气质之偏也。”
《宪问篇》说“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哪夫子为何又评价起六位弟子呢?原来,《里仁篇》夫子还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对于仁,人们往往难以把握,但是,考察其过失之处,相对较为容易。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从此入手,就可以成为进入仁德的突破口。夫子在这里指出几位弟子的过失之处,其实是指出了他们各自入仁的道路、修养的重点。
这里说到六位弟子及六种行相:子羔、曾参、子张、子路、颜回、子贡。六种行相:愚、鲁、辟、喭、庶屡空、不受命货殖屡中。
“柴也愚”:高柴字子羔,小孔子三十岁。“愚”:愚直,戆也,即“知(智)不足而厚有余”。朱熹《集注》说他“知不足而厚有余”,黄氏曰:“葬不买道,遭卫难不死。愚不终愚,所以明圣教也。”《家语·弟子解》说,高柴身高不到六尺,相貌很丑,为人注重孝道而又遵守礼仪法度。《家语·弟子行》说高柴:“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避难而行,不径不窦。”高柴自从见到夫子,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走路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这是高柴的品行。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恭而以恕,是以日隮。”夫子说:“高柴为亲人守丧的诚心,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春天不杀生,是遵从做人的道理;不折断正在生长的草木,是推己及物的仁爱。成汤谦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
我最喜欢子羔的是他在卫国做官,遇到卫国政乱,他逃出城的故事。《家语·致思》《说苑·至公》所记:“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的故事,最为精彩。“ 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之后说:“善于为官吏的人,树立其恩德,不善于为官吏的人,则是树立仇敌,公正办事,恐怕就是说的子羔所为吧!”这比当初子路让子羔出去做官,孔子说“贼夫人之子”,是个呼应吧。子羔逃出城,遇到子路,便有了子路遇难。身在鲁国的孔子听说卫国发生政乱,说:子羔可以脱身回来,子路恐怕回不来了。
“参也鲁”:曾参,字子舆,比孔子小46岁。“鲁”钝也,鲁钝、迟钝,反应慢。唐文治说:“鲁者,言其学从艰苦而得也。”黄氏曰:“闻孝而得道之纲,闻礼而通事之变,不终鲁矣。”彭端淑《为学》:“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鲁和愚有什么区别呢?鲁在愚的当中又带点直,而直的当中又不粗暴,慢吞吞的为鲁。曾参生性迟钝,不太敏捷,但勤恳用功,很有恒心。他终生实践“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终于悟透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一生笃行忠恕之道,在儒学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程子曰:“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卒传其道,乃质鲁之人尔。”曾子的学问,就是因其有诚敬心,敦厚实学而求得,夫子的弟子里聪明才辩的人不能说不多,而最后传承孔子圣贤之道的就只有鲁钝的曾子,所以求学问以诚实为贵。故资质鲁钝者,切不可先自气馁。而宜效仿曾子,以诚笃自勉,焉知不能终成大器?功夫下到了,不断以诚敬笃信之心求真务实,怎么知道最后不可成大器?曾子就是我们的楷模。
“师也辟”: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比孔子小48岁。辟:偏、偏辟。《论语后案》曰:“偏也,以其志过高,而流于一偏也。”朱子:“迂而过也。”又讲辟是“便辟也”,讲话不那么诚实。黄氏曰:“自书绅励学后,执德宏、信道笃,不终于辟矣。”
由也喭:喭,鲁莽,言子路性格刚强,常口反喭失于礼容也。子路为人刚直,好勇力。由于过于直率,不知权变,因而常易使事情失去转圜余地,将自己陷入困境。《论语》中,最喜欢子路,子路就不多说了。
《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作为一个“志于道”的践行者,如何正视缺点不断改过呢!
孔子老师的评论,就是让各人明白自己的改过方向,给出易于持守的妙招。而弟子们依着老师的教诲,各有修学成就:高柴,大智若愚,在卫国“孔悝之难”中,他识势避祸,可见灵活应变;曾参,战战兢兢,“吾日三省吾身”,笃学忠恕之道,独传孔门心法;子张,开门办学,传儒家学说,列八儒之首;子路,曾数度做官,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典范;子贡,辩才出众,办事通达,后任鲁、卫之相,留下诚信经商的“端木遗风”,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颜回就不用说了,夫子最得意的弟子,被后人尊称为“复圣。”
唯有夫子这样的圣人,才能识别出每个弟子的本性、长短,取长补短,让弟子的生命,能显发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