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美//沙法丽.萨巴瑞)读书感悟———第二部分---教养的迷思 第6章

分享6章  迷思之三:孩子有好坏之分

    “懒惰”“乖巧”或“害羞”这些标签,其实会给还没有形成牢固的自我认知的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孩提时代被贴过的标签,就好像套在我们脖子上的一根绳索,多年后还会令我们因羞耻而喘不过气来。

      我们总是对负面的标签念念不忘,把正面的赞美和鼓励抛诸脑后,这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就已经被削弱了,导致羞耻感会立刻让我们感到熟悉,我们的心不假思索地就吸收了。

当孩子得到差评时,我们也会感觉自己被中伤。

      1.是叛逆,还是自卫?

      父母越是给孩子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越多地认同他的感受,他越不需要通过危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当孩子“不听话”时,并不意味着他是“坏”孩子,实际上是因为他格外头脑清晰,个性强大!

    孩子感到自己被忽视和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行为表现是,挑战界限、破坏规矩、制造混乱,背后的原因是孩子希望与外界建立更加深层的联系。

    2.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我们就会认识到我们也总是在犯错、做错误的决定。

      当我们把关注点从孩子的外在表现,转移到提升真正的自我表达时,责骂和告诫便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孩子内心的意义非凡的联系。    不再关注如何修正孩子的行为,而是能认识行为背后的感受,确信只要情感得到认识和表达,行为会自动改善。

      真正放下“好”与“坏”的二元标准,放下这些标签所制造出的恐惧,才能拥抱与孩子当下相处的美好时刻,与孩子建立生命的链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