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看到很多人的情绪爆发时刻,发现大部分人面对自己的情绪爆发,多半采取这三种应对模式:发火(爆发)、内耗或者逃避。
内观与禅定让我们对头脑、情绪、念头、身体有更精微的认知,在正念冥想带领下有觉知的持续行动与奉爱会让我们燃烧掉一切负面情绪能量,并让念头变成羸弱的矮子,逞强不起来。
当你彻底看穿念头与情绪的把戏的时候,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无我的练习,不与念头与情绪发生关联。念头与情绪来了,好的,看见了。念头与情绪走了,也“好的,看见了”。这样慢慢地,你会在世事纷繁中找到一份稳定的内在,如如不动的内在,与心的本质安详与宁静相遇。
从科学角度来看待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站在极为理性的高度来审视情绪,观察它的由来因果,然后,情绪就不再能任意地掌控我们的身体和头脑了。
我们是自己情绪的掌控者,是自己的主人,按钮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当我能平静看待自己的“不良”情绪,我也就能理解别人的怨愤、暴怒等等表现了。
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我知道别人还在“受苦”,而我已经不再被别人“触碰”到自己的情绪按钮。
接纳所有的情绪,识别负面情绪背后的正向功能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苦恼,不愿意去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常常与之对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去压抑,以为压抑住了,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后来才发现,其实,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从来都没有消失,到了绷不住的时候,会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在《自我关怀的力量》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公式: 折磨=痛苦*对抗。
也就是说生活中的痛苦——悲伤、担忧、愤怒等等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对抗,往往只会让痛苦变得更加强烈,正是我们与这些痛苦的对抗和纠缠,让我们饱受折磨。
当我们能够放下对抗,接纳所有的情绪,积极的,消极的,都允许它们自由地流动,承认自己的痛苦,反而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实际上,每一种负面情绪也都有其正向的功能,需要我们去识别出来。
比如:
焦虑是在指引我们找到事情的解决方向,促进我们去行动,适度的焦虑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动力;
愤怒可以帮助我们蓄积力量,保护我们的边界,面对别人不合理的要求,可以明确拒绝;
恐惧是对我们的保护,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能够提高我们神经系统的灵敏度,从而帮助我们快速地脱离危险;
悲伤是一种呼救信号,让他人知道我们需要支持和安慰,也可以促进成长,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是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情绪其实都是有用的,接纳我们所有的情绪,通过情绪认识和了解自己,用丰富的情绪来感知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同时,你也会收获一个充盈富足的内在世界。
情绪不是你,情绪只是来传递信息的信使
当我们深陷情绪之中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以为这就是自己,我就是如此暴躁,就是如此脆弱,就是如此悲哀……
但实际上,情绪不是你,情绪只是一个来传递信息的信使,当你仔细去观察,你会发现,每当它来“敲门”的时候,都是为了让你接收它想要传递的信息,但你总是不去收信,总是看不到它传递过来的是什么,那么,它就会一次次来“敲门”。
一般来说,情绪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未被满足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我们需要处理的未完成情结。
当你能够通过情绪看见你未被满足的需求,你会找到你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这就是你需要成长的方向。
比如我自己,曾经常常会因为别人不认可自己而生气,当我觉察到这一点,我找到了我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我也看见了情绪告诉我的信息:你未被满足的需求是被认可,那么我的成长方向就是学会补足对自己的认可,不管是通过在能够给到自己认可的关系中去获得,还是通过自我认可的方式来补足,都是有效果的。最终,当我被认可的需求逐渐被补足,我也很少会因为别人不认可我而生气了。
而当下的情绪,往往并不是因为当下的事件而起,只是因为当下的这件事或这个人触发了你的情绪按钮,而这个情绪按钮就和我们的未完成事件有关。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创伤,也都会有自己的未完成情结,如果我们没有采用一些方式去疗愈,它们也会一直存在,遇到类似的情境,类似的人就会触发,让我们产生类似的应对模式和情绪。
如何疏导和转化情绪
情绪不是靠爆发的,也不是靠压抑的,而是需要及时疏导和转化的。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及时疏导情绪,不让情绪积压,让情绪流动起来,保持内心的通畅。
愿你可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活出你的幸福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