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怎样对学龄前的孩子进行数学启蒙?
学龄前的孩子,学多少数学知识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建立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听起来高深,其实并没有那么玄乎,家长完全可以利用家庭的环境特点,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思维。
(1)数感的建立
学龄前数学启蒙的重点在于建立具体事物和抽象数字的关系。比如,桌子上有两块饼干,书架上有两本书,孩子有两只手,在不同的场景下让孩子理解“2”这个数字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数量概念。先从具体到抽象,建立起数的概念,然后再从抽象到具体。
3岁以内的孩子对于 1、2 的认知会比较快而且特别清晰,但只要超过 3,就需要孩子在认知上有所突破了。因为 3 是“群”的概念了,当 3 个以上东西出现时,孩子就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计数了。
数的概念,指的并不是数字,而是数量。孩子要真切地知道 3 有多少、是什么意思,而不只是跟在2后面的这个抽象的数字。
很多孩子会掰手指,用手指指代具体的3个苹果或3只小狗,并进行一一对应的确认,有些孩子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还是用手指计数。这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手指本身就是孩子身上天然的计算器,随身带着随时拿出来使用,能够让孩子数得、算得更踏实。
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用具体的事物感知数字的意义,当孩子数数、认数和计数时,应该让他们用眼前能够看得到的东西,帮助他们建立物和数的对应关系,这样积累的数量表象越多,抽象得就越顺利,数感才能建立起来。
(2)形状的概念
形状的学习,不是一上来就给孩子讲“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这些术语和概念,而是要让孩子借助实物去理解抽象的概念。
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叫它们“方块”“三角”和“圆圈”,家长不用忙着纠正,可以把长方形、正方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或图形都给孩子,让他们说说哪个是他说的“方块”“三角”和“圆圈”,问问他们这些物品和图形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这样的比较过程其实就是感知形状的过程。
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告诉孩子“这个叫长方形”“那个叫正方形”“这个叫圆形”“那个叫三角形”……用名称记忆代替认识形状的过程,图形表象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不仅会造成名称混淆,而且当需要抽象提取的时候,孩子大脑中的资源库是空的。数学启蒙贵在给孩子储存具体的数学资源,资源储存得越丰富越好。
(3)加减法的问题
有位老师跟我分享过这样一件小事:有一次,他跟孩子玩骰子,他和孩子分别扔了3个,他问孩子谁的总点数多。孩子扔的一个4点、一个2点,还有一个3点,但是他一直摇头,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点。孩子妈妈着急了:“哎呀,4+2+3 你不知道等于几吗?这个咱不是学过吗?”孩子愣了一下,妈妈把算式写下来,孩子就算出来了。
这让这位老师很感慨:孩子可以很快地计算出算式的结果,却不知道怎样用算式解决实际的问题。其实这道题不懂得加法也一样能算出来,只要孩子能数到 10,一个一个地数过去,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个点了呀!可是这个孩子虽然会计算连加的算式,却不知道用数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加减法的意义,不是让孩子很早就学会抽象的数学运算,而是要让他们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加法就是要合起来或者增加,减法就是去掉或者作比较,孩子要先明白这些符号的意义,否则不仅在当下没有任何学习意义,而且上小学后,即使运算没有问题了,也会在做应用题的时候遇到很大的困难。
比如5个苹果吃掉3个,还剩几个呢?有的孩子会列 5+3=8,因为他不理解“+”是什么意思,还有的会说 2+3=5 。你问孩子理解了没有,似乎是理解了,但表达出了问题,不知道做这个题目的目的和意义,对于抽象的符号和数字一知半解,处于一种连猜带蒙的状态,这就很不好了。
所以家长应该做且一定能做到的,是在生活场景中用具体的物品帮助孩子建立数感,真正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尽早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并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关注孩子会算多少道数学题,或者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
4.5-6岁,该不该上幼小衔接班?
对于这个问题,陈老师认为,首先家长要搞清楚“幼小衔接”的“衔接”指的是什么。这个“衔接”指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习惯的衔接。
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学习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作为储备,这样家长和孩子都会比较踏实,尤其是面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会更有信心。但是,不要过分追求知识储备得多、深、难的程度,切记不要把知识储备当成孩子之间横向比较,或是家长之间可以炫耀的资本。
我们来看一看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目录,一学期的内容只有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加法,以及认识方位和钟表这么几个内容,现在多数五六岁的孩子所掌握的知识早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
对于初入小学的孩子来说,知识的传授只是数学教育的一个方面,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可以提前教孩子一些知识,但不是带着孩子把课本提前学一遍。如果家长拿着小学课本给孩子讲,不管你讲得如何、孩子学得怎么样,等孩子入学后再看到这个课本,他就认为自己已经学过了,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不再去深入理解的问题,这对孩子的学习反而不利。
有些家长并没有让孩子做加减算术,没有逼孩子认字写数,他们更注重寓教育于生活中,孩子上学后一样非常优秀。“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都是在强调经历、经验对孩子的重要价值。
让孩子在学前有了直接、具体的经验,让孩子带着满满的好奇和兴趣走进学校,老师会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提炼、加工和概括,那时孩子就很容易把生活中的经验和数学学习对接起来了,过程性的经验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