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曾说:
坏事还没有发生,你就提前焦虑,就等于你遇见两次坏事。
陷入“提前焦虑”陷阱的人,每天处在一种“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下,与生活的斗争尚未开始,就已感觉精疲力尽。
1.
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提出一个理论叫“情绪劳动”:
除了日常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外,还存在一种被忽视的劳动,就是情绪的劳动。
当一个人思虑过度,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精力,导致自己停滞不前。
查尔斯·司布真曾讲:
忧虑不会带走明天的难过,只会带走今天的力气。
如果把每个人都比作路上飞奔的汽车。
当你把80%的能量用于焦虑内耗,只有20%的能量用于前进,自然跑不远。
可如果你心无杂念,把100%的能量花在奔跑上,就会迅速超过其它车辆。
很多时候,一次行动,好过一万次杞人忧天。
很多时候,阻挡我们的不是眼前的困境,而是我们为自己设置的枷锁。
一味沉浸在对结果的担忧里,只会无端消耗能量,错失长远的发展。
当你在行动中不断尝试,进入反馈、修正、推进的正循环,就能拿回对生活的掌控权,所有的焦虑自会消弭无形。
2.
在辽阔的撒哈拉沙漠上,生活着一种土灰色的沙鼠。
它们终日囤积草根,即便草根早已多到腐烂,沙鼠也不停歇。
原来,沙鼠曾经历过旱季,从此这种对食物的担忧,就深深印刻在沙鼠的基因里。
生活中的很多人,也跟这沙鼠一般,整日担惊受怕,觉得前路迷茫。
但其实,为难他们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自己内心太多的负面暗示。
莫言曾说:
人要生存,就得摆脱连环般的桎梏,忧愁悲观便是人最根本的死敌。
长期活在人为制造的恐惧中,终有一天会被内心的黑洞吞噬。
要相信,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关卡,也没有不放晴的雨天。
你以为前方是坎坷崎岖的小路,其实等着你的是平坦宽广的大道。
所以,不必对未来过度忧虑,甩掉精神上的包袱,才能越走越快,越走越轻盈。
3.
与其对未来过度忧虑,不如转变心态,着眼当下,慢慢出发。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他要求实验者把未来一周的烦恼写下来,投入一个“烦恼箱”中。一周后,他和实验者一起打开箱子,结果发现,90%的烦恼都没发生。
互联网是造成焦虑的一大元凶。
所有的流量贩卖给你的理念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现在的我们不够好,因此要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所以你要花999元学会自律早起,要提升认知,要立刻学会短视频营销……
减少对互联网、手机的依赖,你会发现生活并不会变得糟糕。
焦虑的本质,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强加一个确定性。
若把人生看做大海,想要在重重迷雾之中为自己寻到一条确定的航道,本身就是不可能事情。
把人生想象成一个游乐园,既然都有闭园的时刻,那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多体验、多冒险,玩得开心和尽兴。
4.
《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有句话:没有人能够一直保持内心的平静。
我们越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寻求解决的方法,就越能获得内心的自由。
人生在世,总有意外与变数。
提前焦虑,执着地想要一个可控的结果,只会慢慢吞噬你的能量,令你深陷生活的泥沼。
稳住心态,耐住性子,做好该做的事,时间自会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