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来写《滚雪球》上册第36,37章阅读笔记。
长期以来,巴菲特一直渴望在出版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巴菲特从来没有购买过公开发行的股票,因为他感觉这些股票都是被大肆鼓吹和宣传出来的,它们的价格被高估了。
得到《华盛顿邮报》将要公开发行股票时,他和芒格并不打算购买,但还是去见了它的出版商凯瑟琳 格雷厄姆。
凯瑟琳接管华盛顿邮报时,已经46岁,一个人带4个孩子,在投资者和新闻界的不断质疑下,勇敢迎接挑战。她一直有不安全感,生活环境让她不信任周围的人。
1971年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火热进行,一份绝密档案,揭示了政府从一开始就在欺骗公众,并将残忍地把国家引入无底深渊。这份档案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紧着着,政府下达禁令,这是历史第一次,引发了公众地宪法问题的巨大争议。
大概是这样的背景下,《华盛顿邮报》决定插手这件事。
但刊登与否也让凯瑟琳面临很大压力,在做出刊登决定的那一刻,这个在平时做出每个决定都向别人寻求建议的女士意识到,只有她才能做出选择;当被迫深入下去形成自己的意见时,她发现自己确实知道该怎么做。
政府起诉《华盛顿邮报》,后来最高法院裁决支持报纸:不再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报纸出版。
这次胜利,《华盛顿邮报》开始蜕变,从一家只刊登地方新闻的地方报纸,一跃成为一家重要的全国性大报。
后来记者鲍勃 伍德这样写凯瑟琳:她的作用,就是不断提高跳高的横杆,轻柔而又残酷。
当巴菲特得到华盛顿邮报有5万股票要出售的消息时,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全部买进。如果价格合适,巴菲特几乎会为伯克希尔哈撒韦买进所有的报纸。《奥马哈太阳报》得普利策奖,打通了他向新闻界进军的道路。这时候,报纸类的股票太便宜了,因为投资人没有看到它们的价值,然而报纸的主人们并不是愚昧无知的。
凯瑟琳常常犹豫不决,她认为男人知道所有关于商业的事情,而妇女对此一无所知。追根到底,问题的所在是,她的母亲,她的丈夫一次次的重复对她说这些话。
苏珊巴菲特知道,尽管有的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移兴趣,但是她嫁给的这个腼腆,没有安全感的男人却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困扰他的想法。
他的爱好十分广泛,孩提时收集汽车牌照,到现在对新闻媒体的欺诈行为进行改革,然而其中有三个角色一直没由改变过:
第一,他是不屈不挠的收藏家,不断扩张财富,人脉和影响;第二,布道者,在讲坛上传播理念;第三,警察,惩治那些坏家伙。
最完美的事业就是能够使他同时集三者为一身:传道,扮演警察,同时又能像收银员一样收钱。
而这个完美的事业就是报纸,所以他把《奥马哈太阳报》看作一把银勺,而且还想拥有更多的报纸。
他和芒格收购主流报纸的希望全都破灭了,现在,凯瑟琳正好是个突破口。对巴菲特来说,尽管她惊惶不安,柔弱无比,但因为她掌管着《华盛顿邮报》,已经成为西半球最有权利的人之一,他总是对这些人有一种强烈的兴趣。
凯瑟琳终于同意和巴菲特谈谈。
巴菲特知道她需要什么,对她说: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控制权对你来说太重要了,不论你得到什么,你还是会担心的。但我要告诉你,我们会书面确定一些事情,如果没有你的同意,我不会再多买进一股华盛顿邮报股票。
因为巴菲特知道,这是唯一可以使她安心的办法。
就这样,巴菲特用10627605美元购买了华盛顿邮报12%的股份。
感想:
特意这两章放到一起来写阅读笔记,也是因为它们把巴菲特占股华盛顿邮报的事情写完整了。
从这个投资故事中能学到些什么呢?
巴菲特对成为一个出版商的执念。
自从一些事情让他有所观察,思考 之后,他得出了报纸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判断,就开始去思考该怎么走。比如,奥马哈太阳报,但还不满足于此,为了华盛顿邮报,他和芒格打破了从来不购买公开发行的股票的习惯。
等凯瑟琳的信任,到达成交易他有足够的耐心,且能看出他和合作伙伴交往的诚意。(知道凯瑟琳真正需要什么,从她的利益出发,签署书面协议。)
凯瑟琳不得不自己做决定时,提到她发现被迫深入下去形成自己意见时,她是可以得到答案的。记得之前有人说过,思考能力是怎么来的呢?锻炼的,不停的想,就能够想的深入了。也想到,输出可以倒逼自己去提升深入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