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界,养育孩子的方式总是引发热议。大部分家长使用的都是传统有条件的养育方式。
一是忽视。当孩子犯错了就对孩子采取冷暴力,把爱撤回,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就会乖乖就范。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害怕被抛弃而压抑情感。
二是奖励。这种家长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为了营造和谐亲子关系的假象,就用物质、口头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表扬。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失去内驱力,当表扬不再,孩子就会失去做事的动力。
三是过度管制。担心孩子犯错,对于任何犯错的前兆都不放过,时时提示处处提防。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无法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愿意接受挑战,失去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自尊水平降低,认为我不行。
四是逼迫成功。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技能的培养,企图通过孩子的成功抚平内心的焦虑。这种方式会导致孩子为了取悦父母而暂时妥协,一旦离开父母的监督就放弃学习。孩子以外界的评价作为自身价值的考量,无法接纳自己,总认为自己不够好。
对照以上几点,家长们是不是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以上的教养方式都不可取,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才有效的呢?
《无条件养育》一书提出了“无条件养育”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孩子这个人,而非他的行为,关注的不是孩子当下行为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是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情感。无条件的教养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明确被父母爱是天生赋予的权利不需要争取。
无条件教养首先要明确两个原则。第一是你究竟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曾经做个一个心理实验,家长们伴着舒缓的音乐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孕育一个小生命,然后写下对这个未来生命的祝福。所有的家长写的都是幸福、快乐、健康、善良、独立这类的词汇,没有任何一个家长写成绩好、技能多、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之类的。只是我们被诱惑和欲望带偏,忘记了自己育儿的初心。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育儿行为是不是与我们的育儿目标有冲突,及时调整偏差。第二个原则是以最好的可能判断孩子的动机。不要以“性本恶”的原则来评价孩子的动机,孩子犯错只是探索世界但缺乏预见结果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抱有宽容和理解,唤醒他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不管教的勇气》里一书也说过,对待孩子不应该用奖惩,而应该是感谢。过多的批评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认同,经常说“是”,这样在说“不”的时候才会更有力量。对孩子的过失,我们也需要指出来,但原则是“对事不对人”,不要把孩子的过错上升为人格的整体评价,切忌贴标签。指出错误后,不忘跟孩子说一句“我依旧爱你。”
多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给予孩子发言权,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想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负责任的态度。
父母是一份无证上岗的职业,养育孩子的能力需要通过持续学习培训习得。做到无条件教养真的很难,但是身为父母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不易,付出才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