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李子,这次唠下黑米饭。
前一阵子吃的粉蒸肉,味道有点像黑米饭(应该是不正宗的),就想起了之前轻佻轻浮地挖了个坑没填。笔墨不多,有个一两滴。
三月三,印象里,刘山姐是没有,唱山歌也没有。要说有,大抵是听老人说说“怎得那年十八岁,唱支歌儿应过山”。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毕竟,没吃黑米饭也有些时候。
黑米饭,顾名思义,就是黑色的米饭。当然,黑色米饭多了去。比如,煮黑米粥时水放少了,稠一点,不稀,就可称作黑米饭。再不然,白色的水稻米饭,煮熟了,没一根菜叶没一丁儿肉末就着吃的时候,怎么办?往里倒点酱油,黝黑黝黑黏糊糊的,筷子一夹,扔嘴里,咸的,还酱香味儿——也算黑色的米饭,是不?。
然,以上的黑米饭,都不是想细谈的黑米饭。事实上,黑米饭,是用山上鲜嫩的枫叶(俗称黑米木叶)浸泡糯米做成的糯米饭。如图:
关于这东西的来源,其实还真是难以考究。有人说这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介之推和母烧死在大山的树底下——介是寒食节的由来嘛,估计不可靠。又说,黑米饭的来历源于北宋名将杨文广。其被奸人所害,他妹每天送去的饭菜都被狱卒抢吃了,于是用杨桐叶(不是枫叶)捣出黑汁泡糯米,狱卒看到一篮黑饭,以为脏,不抢。杨文广后来出来东山再起,于是有了黑米饭的纪念意义。当然,这是侗族和苗族人的传说。况且,他们的黑米饭是在“四月八”的。这一天,我只记得有句话这么说:“四月八,大水发,大水不发蚊子发”云云。其实,好好吃饭就好,考究太多了,会噎着。
这东西,基本上是在春花缤纷时做的,要说个标志性的时间点,莫如农历三月三。一般来说,吃是在那天,但是准备的话,还是稍微提早点好。因为整个流程下来,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梳理了下,这东西吃到嘴里之前,需要走这么几步:
第一步:选材。中国美食多,和地大物博还是有关系,可选食材多了,自然做出来的花样不会少。黑米饭选材,一是选米,二是选叶。米的话,糯米为佳,否则不黏,没劲儿。当然了,糯米里边也分很多品种的,选好点的糯米是做好黑米饭所必须的。这个叶的话,要用鲜嫩的枫叶。此外,最好在远离速生桉生长的地方采摘,因为速生桉附近的叶子味道很苦,会把米饭糟蹋了。
第二步:捣枫叶。将糯米弄黑前先要将枫叶给弄成渣和汁儿。怎么将枫叶的汁儿给弄出来呢?搁以前,很土的办法,比如将其放在一个石缸里,然后像把谷粒打出米来的那样子——玩的就是跷跷板。当然,这样也不太好,简单粗暴,汁儿都要四处飞溅。所以,更多时候是在案板上捣碎。用刀或是锤子。菜刀的话,碎是碎,不过木有汁儿出来。都说年三十借砧板也难,其实在三月三,做枫叶汁儿买卖的,需要的是锤子。一锤,两锤,三锤,枫叶渣和汁儿整它个两水桶,集市上,卖之。
第三步:过滤和染米。弄好了枫叶,就要过滤——将枫叶和汁儿分离开来,一般用到蚊帐或是簸箕。然后,汁儿和白色的糯米放在一起浸泡,放锅里加热(微热)。浸泡及一两个小时后,将糯米捞出用清水冲洗,把沾在米上的黑水冲洗干净,再把浸黑的米倒在箕上,把水分滴干。这样,枫叶的香味就慢慢地渗入糯米了。
第四步:煮饭。等到糯米慢慢的变黑后,放锅里,加上过面水,煮(柴火的话味道更好)——和普通的煮饭差不多。
第五步:加配料。(如果你想吃原汁原味的黑米饭,可不加)想吃甜的?在黑米饭中放上适量的白砂糖,用铲子拌均匀。想吃咸的?加盐粉或是酱油,不过这种吃的法还是少,毕竟这东西还是适合甜着吃。当然,想吃香的,可以加入炒香的碎花生。
那么白色的糯米为什么会变成黑米?额,果壳粉这个时候应该上场才是——原来,枫叶含有丰富的鞣酸,鞣酸与铁锅在高温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变化,变成蓝黑色的鞣酸亚铁水,白糯米在鞣酸亚铁水浸久了,白花花的糯米就变成蓝黑色了,把这变黑的米煮熟后就变成黑亮亮的黑米饭了,因饭里含有鞣酸,所以就是放上好几天也不会变质,就是味道会变馊。
关于黑米饭的疗效嘛,据说可以驱除湿气。春季节潮湿,吃黑米饭可以祛除身上的湿气。这个就不细说了,还是那句话:好好吃饭就好,考究太多了,会噎着。
黑米饭就说到这里。有时间,下次也可以说说二月二的社粥,或者五月五的灰水粽子,看心情。要吃饭去了。
话说今晚吃的什么饭?
白米饭加黑酱油!——嗯,这个应该够黑。
2016年7月 初稿于北京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