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自私”

下午波妞的妈妈来喝茶,聊到前些日子另一个朋友的娃在学校出事了,出事前据说是和老师起了一些冲突。

波妞妈说,她曾就这个问题跟波妞探讨过,最后一刻为什么不能想一想父母?波妞的回答是:“连自己都顾不了了,还能顾到父母吗?”对于这个回答,波妞妈觉得很不能接受,她觉得这是孩子自私的体现,下午我们聊起的时候,又觉得这个答案好像无可厚非。

都说00后的一代,比我们过得独立自主的多,他们常常只考虑自己快不快乐,幸不幸福。而我们一边在抱怨他们这样的自私,一边又无比地希望他们可以过得快乐幸福,因为觉得他们这一代人学习太辛苦了。

仔细想想,这所谓的“自私”和我们有关系吗?我觉得是有的。

70、80后的我们,当年学习不辛苦吗?记得自己读中学时,把期末考试的目标写在墙上激励自己,那时候没人教你怎么复习,所有的经验全靠自己摸索总结,有一年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同时又希望自己在艺术节时有所表现,成绩差不多的几个同学,大多有一技之长,因为他们当年就读的小学会让每个学生都选择一项艺术,而我之前就读的学校很普通,没有这样的艺术要求。为了不让自己掉队,于是每天晚上练习硬笔书法,这是当时的我最省钱也最方便的一个办法。那年晚自习9点半放学,有段时间每天回去以后,先写1-2小时的字,再睡一会,到12点多起来写练习,早上5点多起床准备去上学,就这样坚持了1个多月,那年艺术节,我的书法拿了全校一等奖。累吗?现在想来自来是累的,但我终于不再是个没有特长的人了,而这份开心和成就足以抵抗之前所有的累。

这算不算是一种内驱力,因为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特长的孩子,因为不想在成绩差不多的孩子里面显得那么普通,所以自发地想要练习一门技艺,通俗地来讲,这是内驱力的作用。

我们几个孩子的妈妈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孩子没有自驱力,没有目标,或者说目标感不强,无所谓最后的大学考哪里,学什么专业。几个孩子从托班开始一起长大,目前波妞所在的学校最好,但波妞妈觉得她自从去了我们这最好的学校开始,好像目标感也不强了,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在学校的学习已经这么辛苦,这么累了,回来还不让有自由。”身为家长,我们自然是希望孩子回来以后可以自觉地学习,假如他们没有做到,那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孩子不够自觉,不要好。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波妞说的没错,她在学校从早到晚,十来个小时,已经很辛苦了,回来还不让放松,所以是她不够要好吗?并不是,是我们家长的欲望和自身的恐惧。我们担心她假如回家没有自觉的去刷题,就不如那些在家刷题的孩子,成绩会比不过那些孩子;我们又害怕,假如我们逼得太急,孩子会不会做一些极端的事;而我们又非常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可以是第一名,考名校。因为这样意味着,他们以后也许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体面地过一生......

而孩子呢,孩子也许是想不到那么远的,他们活在当下,只想今天的自己,在学校很累了,回来我需要放松,这学期很辛苦了,假期我要休息。

于是我们和孩子的矛盾就在这种牵扯之中发生了,我想的是:你可以更好;孩子想的是:我需要休息一下。

假如我们知道,不管是不是考名校,他最后的日子过得都不会太差,我们会不会对孩子的要求放松一点,会不会放过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