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白颜大约在五年前看过的电影,豆瓣评分不算高也不算低,7.4分。
这部《女教皇》令人吃惊。不是说它拍得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它将那段尘封了、遗忘了的历史疑案,再次呈现在大众的视野。
可以说,如果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白颜完全不知道教廷里还曾经存在过一名女性教皇。
1
公元9世纪,欧洲正处于荒蛮而灰暗的中古时代。
对于平民来说,与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原始落后的医疗条件相比,精神和信仰上的认知却显得更加可怕。
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男性的概念里,女人不过是生育的机器、承担全部家务的劳力,以及毫无反抗余地的出气筒。
女主约翰娜的父亲和母亲就是一对这样的典型。
作为神父的父亲笃信上帝的教义,认为女性就该承受生育的痛苦,禁止妻子给孩子讲“邪恶”的异教故事,不允许约翰娜和两个兄长一起学习,一旦违背他的意思(当然,他自己认为他是在忠实履行神的主张),那必定是一番残忍的家庭暴力。
然而成长在这样家庭里的约翰娜,自幼却是与众不同。她极其聪慧,耳听不忘,最可贵的品质是她渴望知识,而且并不像母亲那样逆来顺受。
一次由父亲间接引起的意外,长兄马修因病少年早逝。本打算将马修带入教会学校学习的校长扑了个空,却无意间发现了约翰娜的独特。
这个慈眉善目看上去有几分像甘道夫的校长,虽然他也是一个男性,但他却并不以性别来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做判断。
每个时代都有超越这个时代局限的人存在。
约翰娜被校长的话所启迪,眼前掀开了新世界的画面,也获知了自己内心最深切的理想。
在校长的教授下,约翰娜掌握了难学的拉丁文和希腊文,并接触了除圣经以外其他的著作,她的眼界在逐渐扩大。
历经波折来到了教会学校,可惜老校长却被替换,新的校长对女性的态度和约翰娜父亲如出一辙。
这位新校长对教义的掌握不可谓不深厚,他动辄就会拿出先贤圣人的名句来作为佐证。
圣保罗关于女人地位的著述: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们僭越男人的权力,只要沉默就好。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男尊女卑是时代的拘囿,显然这位新校长无法跳出历史局限性。
但除了男女平等之外,白颜更想谈及的是对经典和教义的解读。
都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这一点真的也适用于经典和教义么?
那些歪曲的、误读的甚至是黑白颠倒的解读,那些为了本身利益而不顾真相的解读,难道不是对经典和教义的一种亵渎?
信仰的存在是伟大的,但信仰应该是为精神家园服务的,而不应沦落为维护某些利益的工具。
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引经据典论证女人的低下。在九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平民百姓、贵族阶层亦或是教廷内部,全都如此。
倘若耶稣知道那时代他的教义是如此传播的,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白颜想起了另一部小成本电影,著名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中的男主角从原始社会一直活到今天,他就是曾经的“耶稣”,他创立了基督教来帮助世人,但在几千年后,就连创始者本人也深深无奈于他的初衷被一再歪曲。
约翰娜虽然用自己无懈可击的学习成绩赢得了主教的赞赏,却始终无法得到其他所有男同学们的认同。
在此时,约翰娜生活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本片的男主,格罗德伯爵。他不仅把她带回家居住,还和她一起研究兴趣爱好。虽然约翰娜几乎和男主的女儿一般大,但年龄上的悬殊和伯爵已婚的状态并没有阻止两颗心越靠越近。
本来就不喜欢约翰娜到来的伯爵夫人察觉到了两人的异样,决定趁伯爵出兵征战之际,将约翰娜嫁给不识字又丑陋的铁匠为妻,以绝后患。
那个时代,不仅男人歧视女人,女人也歧视女人。伯爵夫人对约翰娜的做法不仅仅是因为她勾引了自己的丈夫,她从一开始就看低约翰娜这个乡下妹子。
看看我们身边,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种畸形的歧视链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婚礼上敌人闯入,将所有人屠杀殆尽,约翰娜因为被打晕而逃过一劫。
大难不死却失去了二哥的约翰娜决定剪去长发化妆为男子,代替二哥进入福尔达修道院。
在修道院的日子里,约翰娜学习了医学书籍,并将之和幼年时母亲教给她的草药知识结合起来,成为了她的一项专长。
她用这项专长帮助了很多穷苦的平民,比如母亲被判定为麻风病的阿恩一家。不仅如此,她在不得不离开修道院前往罗马朝圣后,又用自己的医学专长,治好了久治不愈的教皇。
约翰娜得到了教皇的赏识,留在教廷做了一名仆从,从此一步步踏上了成为教廷主人的艰险之路。
2
与灰暗破败的平民草屋相比,教皇的生活无疑是奢靡的。从电影画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对信仰的掌控成了教廷奢靡的根本,而平民只能在信仰的束缚下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相信约翰娜和本片导演都看到了这一点。
不久,意欲颠覆教廷的法兰克国王兵临罗马,教皇皇位岌岌可危,又是约翰娜暗中安排帮助教皇化解了这次危机。
跟随法兰克国王而来的骑士之一正是约翰娜的恋人,格罗德伯爵。二人久别重逢,互相剖白了心迹,压抑了许久的情感瞬间如同火山爆发。
偏偏在此时,教廷内部有人与法兰克国王勾结,教皇终究还是没有逃过此劫,去见了上帝。
而更让约翰娜和男主意想不到的是,在经过一番政治博弈之后,约翰娜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教廷决定任命约翰娜为新一任教皇。
格罗德认为教廷险象环生,不宜久留,约翰娜应该和他一起逃走。而约翰娜却想留下来。她不仅仅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更希望能运用手中的权力来为平民做一些真正的事情。
她并非如吕后慈禧一般贪恋权力,也不是舍不得教廷的衣食无忧,更没有什么所谓的女性虚荣心理。
在这一刻,对于她来说其他附加条件都是不存在的。她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家里的马厩,她从对长兄亡故的自责内疚中走了出来,眼睛里闪耀着光芒。
那是对自己心中理想的确认。
尽管女扮男装,但白颜认为在约翰娜心里,性别已经被极度弱化。
性别不应该成为理想的枷锁,其他也是一样。理想应该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
约翰娜想学习知识,想去教会学校,想做修道士,想去罗马朝圣,想治好教皇的病,想和格罗德相爱,想为罗马平民做事。
于是她就去做了,管它什么性别、出身、阶层、危险?
格罗德为了爱情,决定留下来做约翰娜的教廷侍卫长。他知道风险早晚会来临,但他不能再次舍她而去了。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约翰娜利用教皇的身份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虽然被罗马人民拥戴,却早已经动了其他主教和各方势力的奶酪。
他们决定除掉约翰娜,于是利用一次教皇出行之机将格罗德引开,意欲杀之而后快。
而此时的约翰娜已经怀有身孕,似乎是心灵感应一般,约翰娜感觉到了格罗德遭遇的危险。然而一切已经来不及了,格罗德被数人围攻身死,而约翰娜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众流产,最终也死在了自己的血泊之中。
这一幕很震撼。虽然导演的摄影角度不够完美,对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格罗德的死刻画得过于草率,但还是震撼到了白颜。
伟大的、超越时代的理想是注定要付出代价的。
就像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哥白尼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
在那个以宗教为统治工具的时代,任何科学的火花、人性的光辉都会被判定为违背教义。
然而历史最终会证明一切。
后继的教皇因为痛恨约翰娜,决定将约翰娜在教廷中存在的一切痕迹全部抹去。
但一千多年后,美国作家唐娜•伍佛•柯罗思将之写成了同名小说,又被德国导演宋克·沃特曼拍成了电影,即为本片。
电影最后有一个反转,此处白颜不再剧透,至于算是锦上添花还是一根鸡肋,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看看。
3
虽然本片围绕着约翰娜的性别展开,但其实它超越了男女平等,给我们讲了一个理想和现实巨大冲突的故事,大到足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笔。
本片有很多缺憾。节奏拖沓(长达149分钟),对原著的改动较大,对约翰娜登上教皇之位到身死这一段描写过于仓促等等。
但《女教皇》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罗马教廷至今在西方社会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本片却将教廷的私隐公之于众。
历史已然不可考,但正如本片中睿智的老校长所说——
(除标题图外,所有图片来源自电影《女教皇》,白颜手工截图,很辛苦哒,请点击好看或赞赏支持原创,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