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由美国调查记者大卫·爱泼所著的《成长的边界 》,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先追求广度,再追求深度。
这个理论非常有道理,追求深度的前提必须是先确定好方向,以免延着错误的方向既浪费时间精力,又丧失了机会成本。
这让我想起了关于读书这件事,其实同样是适用于先追求广度再追求深度这个原理的。在吴军的新书《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里,专门用一节来讲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有参考价值。
吴军说,阅读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层,并非要一视同仁。我们把书分为泛读类与精读类,这就可以兼顾到广度和深度,更有效地获取知识。这也是那些擅长读书的大咖们常用的一种方法,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首先,无论是泛读和精读,一个基本的能力就是:速读。
不可否认,速读是需要训练的。但是不要着急,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只要开始练习,阅读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阅读速度会受到人脑接收信息的带宽,以及人眼识别图像的速度所限制(具体的科学原理就不讲了)。所以我们可以用以下两个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1.调整书本距离自己的距离,不要拿得太近,让眼睛的幅宽能扫到更多的字。
2.使用读音辅助方法。
当我看到这个方法时有点小兴奋,因为以前所有讲速读方法的人,都说一定要改掉”默读“这个习惯,但是我偏偏就是改不了。而这个方法对我这类人就比较友好,而且利用了朗读与大脑思考是天然同步的这个天性。它的操作原理就是:默读关键词,非重要的信息用余光扫过即可。
比如下面这段话,只读划线的部分,就可以几乎理解了整段的意思了。
用这个方法练习几个月,在阅读速度上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如何泛读?何时需要泛读?
泛读通常用于刚刚拿到一本书,想要了解它的时候。
需要看封面,目录,序言,目录。每一篇内容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小标题,黑体字等。用这种方法几个小时就可以浏览完一本书。
浏览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一就是了解刚整本书的内容,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和阅读量,第二就是看下书中是否有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把值得细读的内容标记或记录下来,以便后期重点阅读。三是判断这本书是否需要精读。
其实我们在读书过程中,有将近2/3的书只需要浏览性的泛读就可以了,特别是当你读过很多这个领域的书之后,新书中的新观点可能会比较少,大部分的观点你都知道了,那就更没有必要精读。
第三,以扩展广度为目的的精读,如何进行?
需要精读的书,那必然是一些精典书籍,或是适合于珍藏的书籍。读这类书就需要用到之前发表在简书的一篇文章《读书|读一本忘一本?这个5步读书法,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提到过的5步读书法来解决。
这类书不仅要好好读,一字一句的读,还要做好笔记,最好画思维导图,方便自己记忆和以后复习 。
第四,以拓展深度为目的的精读,如何进行?
以拓展深度为目的的精读,其实就是相当于”主题阅读“了,它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某个领域的知识框架。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正统文献“或作品,去看权威的综述文章,以及行业内一些有趣或有独特见解的书籍,去慢慢形成和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网,并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完善。
具体方法可以参见《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于主题阅读的方法,这里就不多说啦。
总之,必须将阅读按不同的需要进行泛读和精读的分层,才能实现将扩展知识,保证知识完整性与阅读深度三者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