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二天一口气读完了阿来的《云中记》这本书。
阿来是中国当代作家,他的《尘埃落定》曾获矛盾文学奖。他的文笔令人震撼。
阿来动笔写《云中记》是在2018年,彼时,距离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年时间。他用足够漫长的时间沉淀、审视悲痛,然后才开始下笔,写了这本以“5·12地震”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看完这个小说,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云中村,一个古朴美丽的村庄,大地震中严重受损,幸存的村民搬迁到了移民村。四年后,村中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祭师阿巴,一人两马,回到了山上的村庄,走遍家家户户的废墟,守护地震中亡故的灵魂,不再离开。云中村最终随山体滑落到岷江,“阿巴随同黑暗一起,被推向山下。大地以这样的方式,拥他入怀了。”
云中村,隐藏在云中的村子,存在了上千年,可是宿命却是消失。这是自然,是神的意志,也是科学。阿来把这几样东西拉扯在一起写,杂糅出来的东西就像书里的经年柏树和干杜鹃花一起燃烧的烟。
他用颂歌的方式书写了一个陨灭的故事,希望让这些文字放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芒。正如他本人所言:“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和闪光。”
《云中记》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字叫阿巴的祭师。
5.12地震时,他在攀爬于山道上,震颤与晃动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但当大地的轰鸣淹没了他呼唤神灵声音的时候,他返身看到正在“下坠”与经历倾颓的云中村,便不顾一切的返回到村子里,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救助自己的乡亲,去安抚痛苦的心灵。
地震发生后,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一个平原上的村庄——移民村,在这里云中村的气味一天天消散,以至于有时候大家把那些味道忘记了。阿巴是云中村的祭师,他感到身上云中村的味道越来越淡,他的力气在消散,内心越发不安,他要回到那个即将消失的村子,与亡灵为伴。
于是,两匹马,一个老祭师,踏上了回乡的山路,他要去陪伴和抚慰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者的魂灵。
阿巴不是没有文化的民间祭师,他上过学,当过电工,电站滑坡时,被泥浆包裹,失忆多年,一朝清醒后,因家族传承,成了村里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负责传统祭师的民俗文化。但就在筹备好祭祀神山阿吾塔毗的前三天,地震发生了。云中村因地震产生了巨大的裂缝,随时可能滑坡。阿巴并非不知道危险,但他心中有着安慰逝去灵魂的执念。因阿巴返乡,外甥仁钦丢了乡长的职务,但仁钦理解了舅舅,地质调查队的专家理解了阿巴。阿巴返乡是一个关乎心灵的行动,只有心灵的契合,才能产生理解和感动。
于是在地震五年后,云中村坠入岷江前,阿巴终于有时间有机会郑重的告别——和村子和过往告别。作为祭师,他安抚所有死去的魂灵,然后带着他们一起告别这个世界。
在这长达几个月的告别里,他理解了地震,回忆起了无边的往事和亲友,为云中村留下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最终他以平静的心情与云中村一起滑下了深谷,从这个世界消失了。让人多么的痛心啊!
另外在写作技巧方面,本书既有传统文学的微言大义,也有现代文学的借代象征。《云中记》的阿巴可以理解成慈祥的“阿爸”,仁钦可理解为“让人钦佩”,洛伍应是“观念落伍”的意思。而从山上取来的鸢尾花种萌发的唯一花苞,在云中村消失后悄然开放,“像一只蓝色的精灵在悄然飞翔”,既承载着仁钦母亲的灵魂,也承载着阿巴的灵魂,在仁钦的心里飞翔。
很难以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云中记》的风格,是人文,是自然,是信仰,是黑暗与光明,是毁灭与新生,抑或所谓的“废墟美学”,都不能将之尽善尽美地诠释好。但是,万物将在逝水中永生,或许是作者写此文的意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