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22,8-22,离娄章句下22》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今天是丁酉年乙巳月庚申日,五月初八,2017年6月2日星期五。
上一章自舜、禹、汤、文、武、周到孔子集其大成,这一章,孟子给出为何他是道统传人的理由,自任之重,见于词间,虽是谦辞,也不客气,没有明说,不需明说。
这里的君子,指圣贤在位的人,这里的小人,仅指在下无位的人。而五世而斩的斩,是绝的意思。
同样是五世而绝,为什么把君子、小人分开讲呢?
儒家的理念是普世的,在位者有在位的志向作为,不在位者,同样有志向作为。
在位者要努力做到功业闻望,不在位者要努力做到道德声名。
圣贤不在于有位无位,人人都要立志;责任或有大小,做人并无二致。
无论有位者的功业闻望,还是无位者的道德声名,传到五世就绝了。
五世,指父子相传,或三十年为一世,五世就是一百五十年。
再大的功业闻望,再高的道德声名,传五世就绝了,这是理势使然,势所必然,亲尽服穷是一方面,遗泽浸微是另一方面。
这很好理解。
金庸先生写了一本《连城诀》,写的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的荒唐事:每一代宗师都留一手,再渗点水,结果没传几代就成花拳绣腿而犹不自知自欺欺人,当时读得我心口发堵如梗在喉。
同样,现实生活中,传达是危险的事。简单的行动指令好办,复杂的理念思想,一个层级都会传歪,且歪到离题万里,而当事人却犹不自知心满意足自信满满,事后闻得真言,真真恍如梦境,唯有深叹一声而已了。
五世以内的情形则大为不同,余泽未亡,微言未绝,渊源所自,犹有可承。
孟子距离孔子不到五世。所以,孟子说,我私闻孔子之道于人,以自善其身。
五世之外的后人怎么办呢?圣远言湮,虽有学习意愿,也不过是闻而知之,做不到孟子那样亲切。
第一条,知道自己不知道最为关键,是诚的基础。
第二条是学有学承,如孟子的自信,即来自学承。
第三条是拜师专一,如果说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天地万物都是老师,这和拜师学道仍然是两回事儿。赶场听课的人不是真正的求道学道者,不过把听课当成闻知之学,这是听书消遣,不是真学习。
最后一条,要有知圣之智。孟子说,每五百年出一圣人,中国文化正是如此。这是门槛,圣人在前而弃圣侮圣者,自古常见。孟子当世,仍有许行之流,孔子未湮,而侮谤已随身。若无识圣之智,则活该糊涂。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