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中年,总是要忙于很多事情,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家庭方面的等等。尤其是这两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意外接二连三的发生,自己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苦苦追寻出口和正确答案。看了很多书籍,李开复的《向死而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周文王的《周易》,直到有一天无意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发的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毫无关系
带着困惑和期待,我买了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这本书,全书采用的是自问自答的形式,讲述了杨绛对人生十一个问题的思考。
1.关于神和鬼的问题,我相信看不见的东西未必不存在,这个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情多着呢
2.关于人的问题,我是谁?——我是人,人世间每个具体的人,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人就有灵魂,她认为人有两部分,一是看得见的身体,一是看不见的灵魂。是人就有个性,个性一辈子不变,天地生人,人多的不可胜数,所有的人指纹不同,笔迹不同,也是个性不同的旁证。是人就有人性,人性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不分贫富尊卑。人性有三个方面,一是食色性也,二是灵性良心,她认为人性中天生有仁义礼智信等良心。三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本性。
3.关于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后,惊讶的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没有灵魂,肉体就是死尸,死尸没有欲念,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智力,也不会享受。只有灵魂附上肉体,结合为一,和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有欲念,一同享受,一同放纵。肉体的一面自称“我”,这个“我”,有无穷的欲念,要吃好的,要喝好的,要讲究衣着,要居处舒适,要游玩嬉戏,要恋爱,又喜新厌旧,要恣意享受。人的灵性良知却时时刻刻在管制自己的肉体,不该要这要那,这事不该做,那事不合适。“我”如果听受管制,就超越了原先的“我”而成了另一个“我”,原先的“我”是“小我”,超越了肉体的“我”是“大我”。灵与肉的斗争中,谁做主呢?每个人入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知事后追悔莫及,但在当时不由自主。
4.关于命,人生有命,生死有命。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做主的是人,而不是命。
5.关于万物之灵,人是万物之灵
6.关于人类的文明,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天地生人的目的,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
7.人生实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辱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贫贱的人,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业,生育儿女得操心。富贵的,要运用他们的财富权势,更得操心。哪个看似享福的人真享了福呢?为什么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因为逼近了看,人世处处都是苦恼啊!
8.人需要锻炼。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人,天生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
9.修身之道。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得宽容,允许身心和谐。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
10.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
11.人生的价值。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修得多少就有多少价值。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杨绛先生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96岁高龄了,向后看看,向前看看自己的人生路,对人世间的困惑与疑问,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此短暂,为的什么呢?就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在人世间的时候,多修炼灵魂,做点功德的事情,因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