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不乏有过这样的经历:
与伴侣交流时,聊着聊着就变成相互指责埋怨;
想要关心孩子,话到嘴边却成了批评说教;
和同事讨论工作,理性沟通演变成意气之争。
当我们对亲近的人肆无忌惮地说狠话时,语言就成了伤人的利刃。
作家李小墨曾经就有过这么一段经历。
大学刚入学时,她与同学一起参加了院辩论队选拔。
看了几场经典的国际辩论赛视频后,她竟迷上了那种争锋相对的感觉。
生活中,只要与朋友聊天,她就把每个话题都当作辩题,甚至揪住同学话语中的漏洞,非要争出个是非对错。
渐渐地,大家开始回避与她交流,她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少。
后来她才明白:嘴上不饶人,只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历越多越明白,维系一段关系,只有真心远远不够,更需要温和有度,以情动人的沟通。
戴建业教授曾分享过一段与妻子的生活插曲。
他出身农家,从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妻子是城里干部家庭子弟,花钱一向大手大脚。
每当看到妻子买东西不节制,戴建业总忍不住板起面孔严肃地跟妻子讲道理,强调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有时在公共场合,戴建业也会当众数落妻子铺张浪费。
他本意是希望妻子能理解自己的用心,改变消费习惯。
但一次次指责让妻子心生不快,渐渐对他疏远冷淡。
戴建业这才反思,意识到是自己说话方式出了问题。
后来他调整方法,先体贴地递上一杯热茶,再心平气和地与妻子商量家庭开支计划。
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方式很有效,妻子不仅改掉了乱花钱的毛病,两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温。
成年人的感情,未必需要轰轰烈烈,却格外需要温言良语来滋养。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永远喜欢愿意和我好好说话的人。
好好说话,不是迎合,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共情,是高情商的体现。” 与人交流,内心要宽和,语气要软和。
好好说话不是讨好,而是让话里带着体温——先暖对方的心,再谈道理。
可以试试把“你怎么又……”换成“我担心你……”;把“别废话”换成“我在听”。
相信这样,你得到的帮助会越多,你的生活也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