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内容的弊端和脱离时代、僵化死板的模式导致清朝废除科举制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之后便逐渐成为了历朝历代主要的官员选拔机制。科举制的出现,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家人才选拔的问题。比如唐太宗曾访查御史府时,看着进进出出的士子们,便十分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于王朝的人才选拔的重要性。

自隋唐开始,科举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早、中期,到了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需要,最后在经过清政府的几番改革之后,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的时候正式将其废除。那么问题来了,科举制沿用数百年都未曾落伍,可为何到了晚清时期就不能继续使用了呢?

新式学堂崛起

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很多制度基本上都是沿用明朝的,自然科举制也不例外。前清时期,清政府选定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并规定必须使用排偶体裁,这也就是熟知的“八股文”。相对于前面的众多朝代来说,清朝对使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还是比较重视的,为此也制定了不少的条款来规范考生和监考官的行为,尽量做到严谨和公正。如果在考试中出现了徇私舞弊的官员,一经发现便会遭到流放或者是斩首。而那些通过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读书人,也的确给早期清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清朝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逐渐趋于稳定之后,在思想文化上的禁锢也越来越严重,清朝前期的文字狱比比皆是。比如雍正朝时期的吕留良案就是典例之一。那些参加科考的读书人不敢翻阅朝廷禁止的书籍,只得在考试范围内的四书五经中游走,虽然自己的八股文章越写越好,但是其思想也僵化得越发严重。

但朝廷这样做,难受的并不仅仅是考生,考官们也同样难受。因为朝廷的种种限制,考官们在进行选题的时候就十分局限,为了不出现重复的试题,考官们不得不从字里行间去定试题。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时候,时任礼部尚书的纪昀就上奏清高宗说,目前《春秋》一书中可以用做出题的地方实在很少,全部累加起来也不过数十处,现在各省考试的试题都出现重复的现象了。由此可见,此时科举考试的弊端已经可见一斑。

洋务运动发展图

到了清朝中后期,开始涌现了一批以恭亲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督抚为核心的洋务改革派,他们看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人心之向往,于是便开始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兴办洋务以求自强。虽然说兴办洋务,向西方相近科学技术学习是件好事,但是这在朝廷的守旧派看来,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崇洋媚外的举动。于是新旧两派,便开始了无休止的斗争,而科举考试便成为了首先争论的焦点。

同治元年(1862年),恭亲王奕䜣上奏说科举考试的内容与主旨已经与当前时代脱节,通过僵化呆板考试制度出来的官员,已经无法适应现在清朝国内形势下的治理。恭亲王奕䜣于是便主张创办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专业的外语翻译人才。而李鸿章也在上海筹建了广方言馆,作为呼应。自此,新式学堂开始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在洋务运动的三十年时间里,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就有二十四所之多,培养的人才也多种多样,例如工程、兵器制造、通讯等等,总而言之,相对于科举考试还是要进步得多。

不过,此时的科举制度仍然是主要的教育及人才选拔制度,仍然被很多士人看作是进入仕途的不二之法,而洋务派所建造起来的新式学堂却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又受到了守旧派的强烈打压,所以新式学堂所招收的学生人数并不多,运转起来也并不容易。但是,洋务派建造新式学堂的举动,却也打破了沿袭千年之久的科举制一统天下之局面。当然了,新式学堂虽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它却培养出了一批近代科技和军事人才的新知识分子,在文教方面起到了树立风气之作用。

维新运动后,科举制度的终结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1日,维新运动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戊戌六君子也遭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是,虽然维新运动失败了,但是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运动并没有彻底中断,相反,在慈禧太后掌权之后,科举制改革才得以废除。为何呢?

还有 44% 的精彩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支付 ¥5.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