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脉浮:浮脉,下指即得。《难经•十八难》:“浮者,肉上行也。”所谓肉上行者,是言在皮肤之间,肌肉之上也。
2、项:颈之后部。《说文•页部》:“项,头(据桂馥说,‵头’当为‵颈’。)后也。”《释名•释形体》:“项,确也。坚确受枕之处也。”
3、强:僵直而不自如。慧琳《音义》卷十四引《周礼•郑注》云:“强,坚也。”引申有不柔和之意。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山田宗俊引“瓜蒂散条云,病如桂枝汤证头不痛,项不强,可以征焉”。
4、恶(wù):厌恶。《广游•十一暮》:“恶,憎恶。”“恶寒”犹言怕冷。
成无己云:经曰:尺寸脉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表病也。
方中行云:太阳者,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荣卫,所以为受病之始。《难经》曰:“脉浮在肉上行也。”滑氏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也。项,颈后也。强痛者,皮肤荣卫一有感觉,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表而郁于表,故不胜复被风寒外迁,畏而恶之,及其过表入里,则不复恶。此揭太阳之总病,乃三篇之大纲,以下凡首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而言之也。
程应旄云:凡云太阳,便知为皮肤受邪,病在腠理荣卫之间,而未涉于府藏也。太阳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使后人一遇卒病,不问何气之交,而但兼此脉此证,便可作太阳病处治;亦必兼此脉此证,方可作太阳病处治;虽病已多日,不问其过经已未,但尚见此脉此证,仍可作太阳病处治。
柯韵伯云: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条脉症。如脉反沉,头不痛,项不强,不恶寒,是太阳之变局矣。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
丹波元简云:太阳者,以太阳经所主之部属皮肤言也。皮肤为人一身之表,表之为言外也。风寒本天之二气,于人身外之物,故其中伤于人,必自外而内,人之中伤之,必皮肤先受起。以病方在皮肤,皮肤属太阳,故曰太阳病。盖举大纲而言,始以见周身皮肤俱病。后人不察,以经络之一线而嚣讼,岂不大谬?此说出于痉书,以其论太阳之大纲,故附于此。柯氏“凡例”云:“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六字,当作六句读,言脉气来,尺寸俱浮,头与项强而痛。若‵脉’与‵浮’两字连读,‵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一句读,疏略无味;字字读断,大义先明矣。”
注:丹波元简,日本著名汉医学家,在中日皆负有盛名。
恽铁樵云:凡医经“阴阳”字,含有寒热、虚实、内外意义。此处“太阳”二字,即“最外”二字。
其次,此为伤寒第一节,欲知第一节何故如此说,则当先明古人所谓“伤寒”之意义。鄙意古人“伤寒”一名词有广、狭两义,广义包括一切热病而言,狭义即指脉浮紧、无汗、恶寒者而言,是广义的“伤寒”二字,犹之今人“外感”二字。
复次,须知“寒热”二字是躯体之感觉,犹之甜苦是舌面之感觉,绚素是眼光之感觉。夏葛冬裘,所以适寒热,若冬葛夏裘,则不适矣。惟是冬裘止能御寒,夏葛须不能生凉,故谓裘葛本身有寒暖,其说不通。谓冬寒夏暖乃气候为之,此说是矣,然有冬日欲裸身入泥淖中者,有夏日重御裘、战栗无人色者,此又何故?因知寒暖云者,虽属气候,当以人身感觉为主,而感觉之差等,又视本体之抵抗力为进退。因体察本身抵抗力之所在与其变化,而名之曰卫气,为之界说曰:“卫气者,卫外者也。”是故卫气强,则外界之寒暑不能侵侮;卫气弱,则外界之寒暑均容易侵侮。
若外寒侵入,卫气扰乱,则寒热之感觉反常。如是者,谓之卫气不能卫外,是为卫气不和,卫不和者其人当病。凡如是之病,非本体发生剧变而有病,乃因卫气不能抵抗外界之寒暑,外界之寒暑侵入躯体,卫气不和而为病,如此之病纯由外铄,谓之外感。古人不谓之外感,谓之伤寒,是即广义的伤寒。此种外铄之病,其最初一步皆在躯体最外层。躯体最外层,名之曰太阳;躯体最外层之病,名之曰太阳病。大约古人之治医者,此等皆是应具之常识,皆不待烦言而了解,故仲景《伤寒论》第一语曰:“太阳之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