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价值流动过程"——看板站会
看板站会的目的是:检视价值流动的状态,促进价值顺畅流动。站会的组织形式也要服务于这一目的。
站会发生在每个工作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看板前),站会上,从右向左走读看板,每次站会的协调人可以轮流担当。
站会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15人的团队规模为例);需要较长讨论时间的问题,放到会后讨论。但会后的讨论也要尽量在看板上可视化。
站会前,团队成员应该已经更新看板信息,使其反映团队最新状态和问题。
站会上,主要检视的并非每张卡片上的内容,不是检查工作细节,不是更新看板的时候,也不是个人工作汇报,而是关注价值流动是否顺畅。主要包括6个方面(6+1):
1)瓶颈:发现流动不畅的瓶颈所在,并分析原因、
2)中断:譬如上游往下游的输送、供给不足。
3)需重点关注的需求:用颜色或特殊标记标出,予以特殊关注
4)被阻碍的需求、
5)即将或已经到期的需求:可标注并更新到期日或已过期天数
6)长时间无进展的需求
除了以上6个问题,还要再继续追问一个问题:是否还有其他需要沟通的问题未在看板上反映出来? 并考虑如何将这些问题也在看板上进行可视化。
站会后,应该达成以下的结果:
1)看板处于最新的状态,反映站会讨论的结果。
2)识别阻碍需求流动的问题,并现场解决或安排了会后跟踪。
3)每个成员了解项目的整体状态
3)每个成员清楚工作的优先级
二、管理"价值的输入"——就绪队列填充会议
需求进入就绪队列,意味着业务方和开发团队双方的承诺:
业务方:这是我要的需求,原则上不会再变
开发团队:我们理解这些需求了,会尽快开发完成
填充就绪队列的关键点:
1)就绪队列填充的目标是为开发团队准备在下一次填充前,足够数量的满足标准的需求(比下一次填充前能做完的需求略多就可以);
2)设置恰当的填充频率,形成节奏。频率越高则敏捷性越好,但过高的填充频率也带来协调成本, 所以确定合适的填充频率还应该考虑必要性和成本;
3)实践上,团队级别按周填充适合大部产品开发团队,当业务侧因成本、必要性或协作的原因还做不到或无需每周填充时,可以考虑引入二级填充机制;
4)填充需求所要达到的标准,被称为就绪标准(Definition of Ready),就绪标准首先是要明确需求最终的结果要求——验收标准; 就绪标准的定义还应该考虑业务风险、关联风险和技术风险并保证需求足够小。
三、管理"价值的输出"——发布规划会议
发布是业务决策,不能等同于为“部署”,部署是技术决策。
解耦部署和发布的三种典型工具(做法):
1)蓝绿部署。优点:安全、低成本;缺点是一次发布所有已部署的功能,灵活性不足。
2)特性开关。
3)模拟环境。
解耦部署和发布后,技术团队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技术流程,实现持续部署。而发布则交由业务团队根据市场、用户需求来独立决定。技术团队和业务团队的灵活度都得以最大化。
四、精益、敏捷的完美愿景
从价值交付角度看,为“按需填充、以终为始;聚焦价值、快速完成;持续部署、灵活发布”
附注:
(只列原文标题,跳出链接太多会被简书平台封号;主要参考何勉的公众号,看板方法实践体系)
原文一、实践四(上):管理价值流动——看板站会
原文二、实践四(中):管理价值流动——就绪队列填充
原文三、实践四(下):管理价值流动——发布规划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