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一部剧《家产》,故事的主要情节是高老爷子死后,高家三兄弟为了争夺家产反目成仇。在这期间,三兄弟因为争夺家产,忙于算计,疏忽管教各自的儿女导致一系列事故的发生,尤其是高大国因为交通事故住进医院,三家人紧密协作处理棘手事件,最终三兄弟意识到亲情比金钱更重要,纷纷放弃了家产,和好如初。而他们的儿女再经历了这些事故后成长了很多:高飞开始脚踏实地工作赚钱,高欢结交了新男友要订婚了,高兴准备在美国半工半读开始留学生涯,霍耀庭得以洗清“冤屈”。这样的结局算是皆大欢喜。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但是这样的结局却是凤毛麟角。一旦开撕,大家的架势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头可断,血可流”但是金钱不能少。
我的一个亲戚就经历过这种事情。她的母亲去世早,父亲最近几年刚去世。她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也算是大家庭。
老爷子生前参过军受过伤,也做过村支书,每年都领到一笔抚恤金以及退休金。老爷子的两个儿子就在本村,但是因为儿媳妇都不孝敬,老爷子晚年虽不缺钱但跟前并没有伺候的人。尤其是老爷子生前的最后一年基本都是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
三兄弟按照农村儿子赡养老人的习俗,商议把老爷子的积蓄一分为三然后轮流照顾老人。本村的两个儿媳妇得了钱不但没有给老人做过一顿饭,而且还经常跑到老人家各种谩骂。两个儿子虽在跟前照顾但都是我这个亲戚提供的饭食。老人生前还住过一次院,也是小女儿出钱出力。老人去世后得到一笔钱,三兄弟又均分了,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两个姊妹的感受。我这个亲戚觉得很憋屈,第一次分钱没得到也就罢了,第二次分钱也没得到任何好处。她的妹妹为父亲垫的医药费也打了水漂。姐妹两个虽有憋屈但也忍了。事情到这里本可以结束了。本村的两个儿媳妇得了钱没出力反咬是老爷子的两个女儿把钱全部卷走了,其中一个儿媳妇甚至把自己的小姑子打得骨折。最后几家人老死不相往来,谁也不理谁。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农村也不是个例。儿女为了赡养老人大打出手,为了争夺几万块钱各种折腾不能说比比皆是,但也是数见不鲜了。越是贫穷地区,这种事情越多。争到最后即使钱分到了,情分早没了。
我们经常说血浓于水,但在金钱面前血比水淡。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局面呢?
首先是因为社会发展速度导致了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现在已经不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而是大部分人已经富起来了。缺衣少穿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在吃好穿好的时代,谁掌握了财富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唯金钱至上。这也是为何在贫穷地区,结婚彩礼钱也不低的原因。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增强。现在的“好”“更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不像解放初期结婚有什么“三大件”,改革开放后期“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就是很好的生活条件。现在有钱的标准动不动就是成为像李嘉诚一样的有钱人,定目标先定一个亿。衡量标准高端化,脚踏实地,勤劳致富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想一夜暴富。就像当下流行的话“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链接关系突出。现在人与人交往更多的在意利益的交换。光谈感情真的是有种耍流氓的感觉。强强联手的前提是我们能彼此成就,否则就靠边站。
当然类似的事情很多并不意味着没有和睦的家庭。和睦的家庭不是根植于金钱利益而是源于家人之间的爱以及心甘情愿的的扶持。
爱能让一大家人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分起家产来也能做到共同分享,不计较。
愿我们的家都被爱包围,和睦齐心。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