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之后,我只想说:有些事是会自食恶果的。孩子的天真如同纯白的牛奶,与坏人相交,是恶的黑最真实的表现。
他的父亲犯下的错降临到孩子身上,虽然有些戏剧化,不过这也是那个父亲极力维持自己在孩子心里的美好形象而创造的完美童话,而不告诉他真相的报复吧。这样的作假正说明了他的在意。
当他知道孩子进入犹太训练营时不顾一切地在雨里狂奔寻找,嘶哑喉咙大叫男孩的名字。那张冰冷的脸因痛苦而扭曲变形,甚至杀人如麻的他竟落下了眼泪。最恶的人,最狠的报复。所谓因果报应,就是这样吧。
最让我深痛的是那个男孩的母亲,在雨里寻找孩子,不顾跌倒,最后在犹太的围电网看到他的衣服时的,完全不顾雨水、形象在地上抓住孩子的衣服,脸上的泪水哗哗流,声音嘶哑地喊着孩子的名字。这一幕,母亲对孩子深深地爱,也正是这种单纯的母爱,爱到骨子里的感情,让我们对无辜的孩子更加悲悯。
让我难以忘记的是男孩将饼干给纳粹的那个孩子吃,然后被发现,他却低下头,偷瞄那个严肃的士兵,然后指着纳粹男孩说是他自己拿的。一个小孩子,本不该撒谎,本是最真诚的人,却因害怕那里的人而这样做了。或许这才是最真诚的吧,是真正害怕那些人。
这部影片以童趣无知的男孩的离去为最终的结果。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悲伤,以及惋惜。只因为我们是成人,我们能看到孩子不能看到的那些邪恶,可是孩子是单纯的,他甚至把犹太人身上穿的狱服当成条纹睡衣,这种上帝视角是让观众知其发展,而更加深重地感知到孩子无知地进入地狱的伤悲,另外对于孩子而言他是无辜的,甚至在最后的时刻他还在没有悲伤的在那个黑屋子里无所畏惧,对官兵让他们脱下衣服当成是淋浴,所谓旁观者清,作为第三视角把什么都看的很清楚的成人们,无疑加深了观者的悲伤。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孩子。在那个营地里有数不清的孩子,就这样死去,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
故事的最后并没有直接写出,男孩死了,他的父亲,母亲最后如何。这是留白的效果,可以说有多种结局。不过我觉得让观者自己发挥或许更好。
这部剧首先将孩子的天真活泼带给观众,先发制人,既为孩子后来将纳粹中的孩子的狱服当成条纹睡衣,又为后来孩子误入纳粹以致死去,给观众带来极度悲伤的感觉。
想必 剧中的善恶美丑观众自有看法。我们就像知道真相的人,看着小男孩在谎言中得到安慰而感到心疼,看到男孩的母亲为了孩子有较好的成长环境而心忧的感伤,看着那个父亲精心编造的谎言一点点将孩子吞噬,我们会流泪。看到纳粹人在剧中受到残害我们会同情,会感到心里有千斤重量吧。
一个电影好不好看,要问观众,要看这部剧在他们心里有没有留下痕迹。我只知道,我很心痛,就这样,就只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