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不少人的朋友圈被招商银行留学生信用卡的广告视频刷屏了:“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从营销的角度看,广告无疑是成功的,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有的感动哭了,有的气炸了。
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不方便看视频的,可以看下面的介绍。
中国学生伊恩,来到美国留学的第8天,聚餐时,伊恩想做一道入门级的中国家常菜番茄炒蛋。可是,他的厨艺水平不咋样,打个鸡蛋,蛋壳全都掉到碗里。
情急之下,他发信息向妈妈求助,问番茄炒蛋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
在大洋彼岸的妈妈发了一条语音,耐心地讲解每个步骤。语音中,妈妈教了一半,爸爸也来了;夫妇俩你一句我一句,儿子愣是没听清楚。最后他告诉妈妈:你这不行。
这时,儿子手机上突然跳出了一段视频,是妈妈在手把手教学怎么做番茄炒蛋。
有了妈妈的帮助,伊恩的这道番茄炒蛋大受好评。后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国内有12个小时的时差,爸妈原来是凌晨4点多爬起来教他做菜。
虽然我也不怎么会做饭,但看完这个视频脑子里还是出现一个想法:为什么他问番茄炒蛋是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妈妈不直接回答,而是把所有过程都说一遍呢?
我问了身边几个会做饭的朋友,如果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会不会向父母求助?多数人会选择自己上网查做法,这可比老爸老妈说的详细多了,而且不容易被怼。
这个视频的初衷是好的,想要让大家感恩父母。网友们一开始很感动,后来有一些人就很愤怒,说这是妈宝男、中国教育的悲哀。
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分离、独立,一直是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不过这些讨论也多是在经济和心理界限上的独立,其实基础的生活能力也是独立很重要的一部分。
或许这个男生是第一次离家,之前一直被爸妈照顾得很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管好自己的学习就可以了,从来没有真正地参与过日常生活。
从小我们也经常听到这句话:“你只管把学习弄好就可以了,其他事情不用你管。”
对于做饭这件事情,我从来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会,但一定要有途径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要么自己动手,要么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请专业人士帮忙,要么找一个可以照顾你生活的伴侣。
前两种办法由自己决定,反正时间不用在生活上就用在工作上,总要在一方面有所产出。
最后一种的风险性就比较高了,万一被某个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如果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受到的伤害会更大,以前他(她)对你的好都会变成痛苦的强化。
李昭,是我认识的一个管理学老师的孩子,现在在美国读博士。自从留学以来,他没有跟父母要过钱,每周通一次电话,什么都跟父母聊,但就是不要钱。
我很好奇,就问老师李昭是怎么做到的。老师说,从李昭8岁开始,就让他参与家里的生活。
寒暑假的时候会集中抽出一段时间,让他来管理家庭生活,把一家人一周的生活费都给他,具体买什么菜、如何营养搭配、家务的分配都由他来负责。
父母并不去做什么具体的要求,只是觉得哪里不满意会表达意见,让他自己学着去调整。
所以,李昭从小生活能力就已经很棒了;后来,他专注于赚钱和学习,并没有大部分孩子所经历的那种生活不适应、经济太依赖父母的窘境。
在孩子小的时候,与其给他灌输什么理论思维、商业嗅觉、赚钱能力,真不如让他从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开始,这个过程更能锻炼他的思维,因为这是看得见摸得着、随时可以实践的。
父母没必要把孩子保护得太好,否则烂摊子还是自己收拾。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是任何年龄的人都要做的,小孩子这样,大人更是如此。
我和弟弟蛋蛋,从小就被父母各种锻炼。爸爸是农村电工,需要收电费,我们从3-4岁开始,就跟在爸爸屁股后面,收电费,晚上回家,帮着数钱。
家里有很多地,我们很早就参与了农活,虽然我一直不怎么会做饭,但的确是从8岁就开始学做饭了,只是没有兴趣,做出的东西只是能吃的水平,多年过去也没有任何长进。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每天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真的需要具备一些生活技能。
以前我曾在文章中写过,语姐让老公学着去照顾孩子、做家务。公公婆婆一开始是不乐意的,说他从小没干过,一个男人也不会做这些。
语姐温和地问他们:“妈妈,你现在不让他学,那以后你们老了要谁来照顾,我吗?不还是他来。”没有什么不会做,只是不做而已。
我也看了一些父母对这个视频的反馈,发现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想围着孩子转,尤其是生活起居这些每天重复的杂事儿,他们也特别渴望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去旅游、打麻将、和好友喝茶聊天、跳广场舞……
想想是这个道理啊,我们工作还总想做自己喜欢的呢,不喜欢的看在钱的份上硬着头皮做完,下班后特别讨厌工作上的电话。
未成年前,爸爸妈妈照顾我们的吃喝拉撒,就像是上班时间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下班后,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份工作,我们都想要有自己的时间来做其他安排。
无论多亲密的父母子女关系,终究还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每当后台有留言说,受不了父母事事都参与自己的生活时,我都会建议她们去帮助父母发展自己的爱好,去规划自己的老年生活。
父母充实了真没时间来管儿女的生活,为自己寻找的乐趣才会持久,也不大会因此跟子女吵架闹矛盾。
视频里的这对母子,大概要相互帮助独立,父母教会儿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儿子更应该让父母懂得不必事无巨细,大部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百度、GOOGLE……
事事包办等于事事不会,这会剥夺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对于一个没体会过自我效能感的人来说,他并不会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反而会觉得别人都帮他做了是理所应当。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另外,半夜打电话真不是个好习惯,即使是父母也不行。我们大半夜正睡得香的时候,来个电话都会很愤怒,父母也是人,也是有脾气的。
一个视频,引起了我们的讨论,更值得深思得是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如何让双方都有自己的生活。不管我们之间多么亲密,彼此独立,相互依赖都是最好的状态,否则就是病态。
父母和子女,都是在彼此身上相互学习的,学习独立、学习照顾彼此,学习一个人也能很好的生活。我们彼此依赖,也彼此支持,不管是先放番茄还是先放蛋,它都是一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