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聊聊倾听反应,主要是注意事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走出自我的框架,第二部分是读懂潜台词,第三部分是保持态度一致。本文是第一部分。
所谓自我的参照框架,是指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位置上,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要求咨询师在谈话中尽量保持价值中立,不对来访者的思想行为做批评指责。
假如你是一个因老公出轨第三者,刚离婚的女人,这时候突然有一个第三者遇到情感问题找你咨询,你能否客观中立面对他,然后同感共情到他的处境呢?
我有过失败经验,来访者因为工作焦虑问题来找我聊聊。刚好那段时间,我的焦虑特别严重,就出现了躯体化,比如我手上长小水泡,紧张。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就被自己的情绪带跑了。表现得比他更焦虑,可想而知,咨询又没效果,很糟糕。
同感共情的层次越高,理解他人内心的程度就越高,因此,谈话中咨询师要不断提醒自己:我的主观性是否很强?我是否对来访者抱着接纳理解的态度?是否舍身处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中去?
久而久之,会提高自己的同感共情能力。走出自我的框架,其实是一个破自恋的过程。读小学的时候,我以为我的成绩很好,等上了初中之后,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的,原来我的学习成绩一般,强中更有强中手。
出生在中国,我以为中国是世界第一的。等到工作之后,才知道相对于中国,西方发展出了完善系统的政治学,心理学,数学,哲学、绘画等。
成年之后,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很厉害的,热衷给别人建议,觉得人生应该是那样,才能美好。后来才发现总有一些别人知道,而我不知道的事情。
我一直是一个超级自恋的人,然后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突然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止有我,还有你的存在。因为有你,有这个爱我的人,所以世界变得更美好。
即使自己是心理咨询师,也不要认为自己的想法,观点就一定比来访者高明。来访者跟这个困境拼搏,斗了几年、几十年,你凭什么认为在了解两天之后,就比他对困境有更多的发言权?
凭你不要脸,凭你年轻,还是凭你长得丑?最开始学心理学,我特别喜欢跟人说,各种厉害的话,耍飞刀,各种野蛮分析。
慢慢的就不敢了,因为被打脸的次数太多了。所以现在做咨询,绝对不敢轻易指教来访者,一般都是多听少说,多问少评,不敢轻易张口。
当对方坐在我身边时,用心感受他的情绪,体会他现在的想法。昨天就遇到一个人,我很轻易地看出了他的状态,他最初反驳,然后深表认同。
在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看见了他,这很重要,因为看见是疗愈的开始。感受到了他的叙述和内心的冲突。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寻找闪光点,用赞赏的态度去听来访者讲话,发现他自身的力量,激发力量,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越接触心理咨询,我越感觉潜意识知道答案。其实每个人都能清楚、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困境,而且他的潜意识很清楚困境的解决方案在哪里?该怎么做,那个是最有效的。
只是内心有很多的冲突、不安,外在世界又纷繁复杂,遮蔽了那个最优的选项。而心理咨询师是私人定制,帮他把这些遮蔽这些云雾,一点点的驱散,看到那个最优选项,执着地往那个方向走。
在这个行走的过程中,成为自己的英雄。不失时机地肯定来访者,让他感受到自己自身的价值与力量。
自身的强大,才是面对困境,人生路上坎坷的最佳方案。佛家说,人生皆苦。活下去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就像太宰治说的,生而为人,对不起。
面对这些,其实更需要支持和力量。你的关注评论和打赏,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支持,谢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