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着太太和孩子回到了故乡,离开时像往常一样,奶奶准备了各种肉禽、蔬菜,还有两篮子鸡蛋,是她饲养的老母鸡下的。
隔天太太煮早餐时,却找不到鸡蛋,我突然想起,在停车场中因为携带的东西太多,把鸡蛋遗忘在那里,已经被别人拿走了。太太打趣要向奶奶,因为我疏忽而浪费了老人家的一番好意,我连忙阻止。不是怕奶奶会责备,更多担心是她老人家心疼。
奶奶一辈子节俭惯了,她会把隔夜的菜留在冰箱里,以防浪费;她还会捡回来一些被别人遗弃的废弃物品,或者砍伐枯木,用来取暖或烧菜。我时常对她这些行为感到不满,告知她隔夜菜的危害以及家里乱堆放物品容易招惹蛇虫。每当这个时候,她总是不以为然,嘴里碎碎念着“不能浪费,柴火大有用途,废置的东西也可以换钱”之类的,然后我行我素。改变一个人的观念的确很难,尤其对象是一个倔强的老人家。
其实,我和奶奶的关系从小到大并不是特别亲密,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受母亲影响:她婆媳关系没处理好,而我在耳濡目染之下对奶奶也有了偏见;其次是奶奶本身是一个强势的人,而我自己又很叛逆,所以我和她的矛盾不断;最后,我把弟弟辍学的原因一大部分都归咎于奶奶,因为她的强势导致同样叛逆又是留守儿童的弟弟早早就离开了家。然而,这些问题随着我的成长和儿子的出生出现了一些转机。
当我成为一名父亲时,我开始重新审视与长辈、家人的关系。很难说清楚是因为什么,大概是体会到养育孩童的艰辛,又大概是因为自己也在成长,在看待问题理性一些了,想法也没有年轻时候偏激。
奶奶比较迷信,对此我一直是嗤之以鼻。但现在我回到家,也会遵从她的意愿,去做一些我本来觉得没有必要的事情,比如去拜神,遵守一些看来不重要的风俗和规矩。以前我会对她的强制要求不屑一顾,但现在我会笨拙地模仿她去做。每次这样,她就会特别开心。一个老人心灵寄托以及对后辈的美好祝愿,我实在是不忍心去拒绝了。
奶奶大半辈子没有享受过什么福祉,中年丧夫,后来又失去了大儿子,不少受同村族人欺负。命运就像一根麻绳,总是细处断裂。60岁以后,她还遭遇了两次严重的车祸,脊椎受伤后无法康复,现在一直都是拘楼着背,本身不高的她,就显得更矮小了。我也没有什么出息,在城里只有一个简单的住所,年,我接她过来住了一段时间,但她一个星期就说城市里住得像个笼子,吵着要回家了。
奶奶虽然已经年迈,但仍坚持干着农活。每到年节,我回到家,就会发现家里的蔬果禽肉都一应俱全。每年初秋,是收花生的时候,父亲会抱怨奶奶种了太多的花生,因为她收不完,父亲心疼也会请假回家帮忙。年节结束后,我的车厢里装满了奶奶养的鸡、鸡下的蛋、种的番薯、木瓜、南瓜、韭菜、生菜、芹菜、芥菜,还有剥好的花生和黄豆,腌制好的酸菜和萝卜干等等。以前的我,一定会觉得这太麻烦了拒绝携带,而现在我不会了。
每次我要离开家去远方,矮小的老太太都会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象征着平安顺遂的红包,然后一路嘱咐我“开车要小心”,最后对我儿子说“记得经常回家找婆祖玩!”我知道,“经常回家”不仅仅是对我儿子说的,也是对我说的。每当这时,我喉咙都会一紧,趁视线没有模糊,赶紧驶离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