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通译】
孔子说:“千里马不是称赞其力气的,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学究】
都说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那不就是因为他能跑才称之为千里马吗?怎么在这里孔子居然不称赞他的能力而称赞他的德行呢?孔子如果只是说千里马,那简直就是差强人意,牵强附会。
而实际上孔子说的不是那个马,而是借千里马来比喻有能力的人,对于一个人整正的评价是关于他的仁德而不是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既有能力又有仁德的人。
世界很奇妙,有好必有坏,永远对立存在,难以割裂,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明白一些道理。而非拘泥于行为表现。
【原文】(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通译】
有人问:“以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呢?”孔子说:“怎样做到报答恩德呢?那就是以直接来报答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学究】
“以德报怨”似乎在说一个人总要用恩德来化解怨恨,其实一直以来我对此话的理解总觉得不到位。怎么能做到以品德来报答怨恨呢?
孔子在这里做了一个很通透的回答,哪有以德报怨的说法呀?就是直接的行为报答怨恨,以仁德才能报答仁德,没有以仁德报答怨恨之说。
对于怨恨就要化解,以仁德的心直接的表述来使恩怨终结,这才不至于冤冤相报,难以调和。正如佛祖所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慈悲的心,人的本质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乎行为表达的差异,对待不同差异的行为用慈悲之心来化解才是正道。“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化解了不必要的误解。
【原文】(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通译】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你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担忧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只有老天啊!”
【学究】
英雄总是孤独的,孔子也是孤独的,自古以来与众不同者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叹息。
孔子传承周礼之制,很多君王无法理解,尽管收了这么多学生来一起学习和传播周礼,但依然收效甚微,导致孔子总是觉得没人理解他的一片苦心。
有时候一种文化的传播不是当即生效的,而是久远的影响。儒学影响中华文化两千多年,足以见证孔子的伟大。
人在探索中总是孤独的,正因为你选择不一样的路,能有成就或者没有成就,都是一种成就,那就是孤独的美。
【原文】(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通译】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季孙固然被公伯寮迷惑心志,我唯一有能力可以做的就是把公伯寮杀了。”孔子说:“仁德之道能在世间执行,那是天意;仁德之道将被废除,那也是天意。公伯寮他把天命怎么呀?”
【学究】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各界士大夫总是有彼此看不惯的地方,一旦出现这样的想象要么排挤、要么被杀害。于是这个年代是君主更迭,臣民惶惶不安的年代。
当子服景伯听到公伯寮在季孙公面前诋毁子路时,就想把公伯寮杀了,把时候真的是社会不安,只要看不惯就可以杀人。而孔子对这样的事情也无能为力,只是告诉他人,这样杀来杀去能让仁德传播吗?
社会的确很复杂,不能简单地践行仁德,也正因为仁德简单反而践行难,这是什么逻辑?因为人自以为聪明,总想创造无限伟大的事情,只不过这样的行为最多是量的积累,毫无本质变化。还是老子彻底“道可道,非恒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