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就是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案头的山水,山水乃大地之书,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旅行与读书。旅行和读书两者关系如何?
余秋雨先生在《山河之书》开篇《我的文化山河》里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文中,余秋雨先生写出了一组他自己比较喜欢的景点,这些景点无一例外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给我一个启示:旅行时不仅要欣赏自然风景,更要关注景观的人文因素和精神内涵,这样的“行路”才有价值,才能让灵魂丰盈起来。
近一个月来,我一直手执《山河之书》,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跋山涉水丈量了泱泱中华五千里的长度,苦心孤诣研读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厚度。
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我先来到贵州苗寨。苗族崇拜树,尤其崇拜枫树,这是一种近似于原始宗教对大自然最原始的信仰。孩子的出生会为他们种一棵树,与他不离不弃。因此,在这里,人即是树,树即是人,人树合一,人们怎能不爱护树?“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这林中的树,是苗寨人的证婚人;这林中的树,就是苗寨人自己。这种朴素的想法和做法,留下了一片净土,酿造了一片绿荫,吐出了新鲜的空气,净化了数代人的心灵。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苗寨人这样爱树,我想,这世界将会满目青翠,到处都是绿水青山。
从苗寨出来,来到西域喀什。昔日茫茫大漠,声声驼铃,一列列驼队缓缓走过,走出了一条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喀什也因此成为各种文明的交汇处。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东晋高僧法显、唐僧玄奘、马可.波罗都曾经过这里。如今,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已随风而去,通往中亚南亚乃至欧洲的汽车火车续写着千年的故事。
然后去四川都江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这样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发挥着巨大作用,注定已经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工程,这绝对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李冰,和都江堰一样,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只因为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带给人民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和满足。所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又去河西走廊。在敦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夜晚沙漠的亮月,山脚清凉的泉流,亦或是洞窟中精美绝妙的壁画,栩栩如生的石壁雕刻,是历史上十六国朝代的更迭,是文化与艺术兴盛与世俗化……道士塔下,我读到的是千古的遗恨;莫高窟前,我读到的是无耻的掠夺;月牙泉畔,我读到的是可贵的坚守;阳关雪中,我读到的是豪迈的送别。今人欣慰的是,古老的河西走廊,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重新焕发青春。
又去苏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致的园林,幽深的街道,清澈的流水,艳丽的桃花,撩人的弹唱,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慰藉。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而作者关注的,更有寒山寺,唐伯虎,还有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这些文化印记。在杭州,作者关注的不是杭州美轮美奂的湖光山色,脍炙人口的白娘子与许仙浪漫传说,而是生态文明,是杭州之美是怎么被创造、被守护的。读完此文,对大文豪白居易、苏东坡和吴越王钱镠充满了敬佩和缅怀,正是心怀百姓的他们,才给子孙留下这曼妙的风景和传世的美名。
还有东北、承德、山西、湖南岳麓书院、宁波天一阁、呼伦贝尔大草原……
跟随着余秋雨先生这本《山河之书》,我仿佛也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欣赏了这些渗透着厚重文化的美丽山,了解了祖国各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得在路上。如今的我,虽然手执书卷端坐在书桌前,但我的灵魂一直都在路上,日渐丰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今天的余秋雨先生,不都是读了一肚子书,走了一辈子路,才写出了那么多的精彩华章吗?读了《山河之书》,我也要仗剑走天涯,走过大千世界,领略山川之雄伟,河流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到达未曾去过、急需探索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