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1997年的意大利电影,这是一部和我年龄一样大的电影。
影片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法西斯到来前,一位犹太青年追求一位美女教师,最好幸福生活在一起。
法西斯到来,犹太青年和儿子被拉去集中营,妻子毅然陪同,分押在不同集中营里。
这种情节安排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波动,犹太青年圭多本来安静美好的生活,因为种族问题直接跌入地狱,最后家庭破碎。
针对犹太人集中营的书籍影视有很多,如《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辛德勒的名单》、《波斯语课》等,大都是阴沉压抑的氛围。而《美丽人生》却有点不同,它没有那种肃杀之感,反倒是一种让人又哭又笑的观影体验。
我们都知道悲惨与伤痛可以警示后人,达到以史为鉴(虽然很多时候人类并不会吸取教训),但以喜剧的方式也同样有不输于悲剧的效果(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好了,对于这部电影有非常多精彩的影评,轮不到我来做一一分析。我的这份记录应该是私人的,那就是观影时我的联想部分。如下:
圭多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行动式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对孩子进行影响。而这种影响将会是长久而深刻的。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现在对于教育的定义,但更应该记住的是:教育是言传身教。
现在我们的父母或者说教师其实更多的是言传。如果仅是言语说教,那么孩子/学生都会产生反感情绪。
己所不能,勿施于人。我们自己没有身体力行做到,却要求孩子/学生做到,显然那是立不住脚的。
我记得《甘地自传》里有个戒糖的故事,他说有个母亲带蛀牙的孩子找他,问他如何让孩子把糖戒了。他说一周后带她孩子再来,之后甘地就自己开始戒糖,总结多吃糖的坏处和戒糖步骤。再次来时,甘地便教授了戒糖方法。这位母亲问甘地上周来怎么不说,甘地回复说自己也爱吃糖,所以得自己戒糖后才能教孩子戒糖。
一开始甘地直接言传的话也无不可,可他明白要想让孩子真正信服,最好的方式就是言传身教。
我不否定言语有激励作用,可是它转瞬即逝。就像谁都能说:为人要善良。可是真正能善良为人的却不是所有人。
若想孩子/学生向上向善,也请为人父母、为人之师做好自己的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