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象某人刚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在老家,他有许多朋友,但在这里,他谁也不认识……于是他决定在约会网站上碰碰运气,几封邮件来往之后,他定下了一次约会。但随着日子一天天邻近,他越来越紧张,之前的约会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让他紧张。约会当天,情况也不怎么理想。他想讲个笑话,但笑话说出来一点也不好笑,整个晚上都过得平淡乏味。他一直在琢磨接下来要说什么,以至于根本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听对方讲话。他意识到,自己做得有点过犹不及。这次约会真是噩梦一场。
笑话讲得不好笑,无法倾听对方讲话等问题,源自此人太想被其他人喜欢而做得过犹不及,源自太过专注于自身的稀缺。孤独者的问题不在于他们本身是无趣或缺乏魅力的,而在于他们在自认为重要的事情上表现得很糟糕。这也不是缺乏知识所造成的。不知读者是否还记得引言中提到的研究项目:孤独者在理解他人情感方面更擅长,这正是他们得到的专注红利。而当利害关系增大时,他们就无法灵活地运用这方面的技能。我们可以认为,孤独者发挥失常了。
心理学家们在研究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表现与关注度或称“觉醒”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呈现为倒转的U型弧线——如果关注度过低,表现就会变弱;而若关注度过高,表现同样会被削弱。
我们现在将目光放到孤独者身上。我们终于了解到他们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糟糕了。他们发挥失常,正是因为稀缺让他们太过专注。对于人们之间的对话效果,同样存在一条倒转的U型弧线。注意力不集中地与人对话,肯定会让你显得很无趣;太过专注地与人对话,又会让人觉得你特别黏人、特别不独立。孤独者之所以会表现得很糟糕,正是因为他们除了对自身的孤独进行管理外,无法思考其他任何事。他们之所以表现得很糟糕,是因为他们越过倒转U型弧线的波峰,做得过犹不及。他们无法倾听对方的讲话,无法从容地闲聊,而是聚精会神地专注在“他们是否喜欢我”或“讲这个故事会不会好笑”等想法上。就像专业自由投篮选手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随手一抛就能命中一样,孤独者如果将注意力从他们的社交需求上转移开来,或许就能做得更好。但是,稀缺却阻碍了这种变化,将孤独者的思想拉回了本该避免的状态。
(以上内容摘自《稀缺:摆脱贫穷与忙碌》)
今天是#时践夜读 的第445天。恭喜您,又读完了一篇时践的“日拱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