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广州 天气 多云☁️
真好,坚持早起30天,不管多忙,多冷的天气,我都照常起来,只为了那份简单的坚持,每天一点一点的坚持,最终养成一个好习惯。我是坚持早起写日记的那个人。
当你的朋友跑过来跟你说,昨天他见到一个地方有打闹事件,你会不会相信?如果这个时候,再跑过来你的一个朋友跟你说,昨天这个地方并没有打闹事件,但是你会相信第二个人吗?
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很多人都会对第二个人的说话比较怀疑,同时对第一个人说到话感觉比较好奇和可信,这就是用到著名的首因效应。
但是你由于好奇,第二天跑去这个地方观察了一下,并没有发现有打闹的痕迹,但是你还是会继续相信这里是发生过打闹事件,而这就是“目击者证词”效应。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实验,在《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记忆研究者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对一群学生做过一个测试,给学生们放映同一个“假设的抢劫谋杀案件录像”,唯独不同的是,当仅有情境证据的时候,只有18%的人赞成定罪;而给另外一组的学生播放时,除了有一个证人之外,其他因素均相同,这个时候就变成了有证人,证明这个人就是杀人犯,这时候赞成定罪的人高达72%。这个时候当第三者听到这个事情之后,律师对证词进行反驳,说当时证人的视力只有20/400,而且当时证人并没有戴眼镜,本以为最后的结论会降低相信这个事实,但是仍然还有68%赞成定罪。
通过这个测试的故事,可以看出目击者证词的效应威力如此之大。相信在大家的脑海里都有一个词“眼见为实”,在上面的信息中,同是你两个朋友告诉你,但是因为撒谎的那个人抓住优先机会,最后你相信了那个谎言,并且去核实的时候,你还是会认为这里有打闹事件,就是因为有第三者证明,才导致的误导信息。
这种来自第三者的信息,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的太多了,尤其现在是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信息我们都是没有经过确认,就变认为是真的。
有的时候会不会莫名的出现过这种情况?你明明给朋友带一个好的消息,当你通过微信转发给他的时候,他会说你转的时候,假的。问你为什么转给他的时候,你会说是朋友圈转给我的,跟我说的是真的,然后就分享了。
在《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其实眼见都不一定为实,打破了这一效应。人的记忆资源他是有限的,而目击者证词在法庭上证明的时候,都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上庭上回忆自己所看见的,同时并说出来。
人在提起记忆的时候,可能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脑海里会想比较容易记忆的事情,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也会产生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同时在回忆的时候还会受环境以及压力等等的因素影响。
假如当这个证人要上庭前做供认,你在他的脑海里不段的重复一个错误的信息时,那么他在庭上回忆起来的东西,基本上就是你跟他传递的错误信息,并且他把这错误的信息当成是真实的证词,这是用到“重复效应“影响到目击者产生错误的回忆。
错误的记忆总是看起来像那么真实,在书中有一个针对孩子的实验,他们给孩子每周都讲:“你能否记得曾经因为手被捕鼠器夹过而去医院吗?”经过连续10周的测试,最后这些小孩说有过,并且把事情的过程描述的特别真实,每一个细节都表达的如此清晰,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会相信是真实的吗?其实这些小孩,并没有被捕鼠器夹到过。
我们还要明白一个事实,就是人的肉眼并不能像照相机的光圈那样,准确的抓取到信息,有的时候会漏掉关键信息,导致脑海里的信息不准确,因此在回忆的时候就可能会尽量想起回忆的事情。
如果想不起怎么办?这个要给你带来信息的人是男的话,你就带个美女坐在旁边,这个男的肯定会努力去想,但是最后为了展示自信,简称雄性该有的魅力,最后提供的信息是经过自己加工,然后再打包给你,那这个信息最后就跑偏了。
如果面对一群人让你做辨认的时候,你的内心还是会受影响的,那些长得好看的,你会认为没有犯罪,这就是长得好看的优势,这是一个书中做过测试实验得来的结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那些好看的人,回头率都会高。
从现在开始,“眼见为实”要改为“眼见不一定为实”,只有经过确认的信息,才能离准确率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