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公众号:三姐爱读书
遇到事情,你是否总是一拖再拖,迟迟不肯付出行动?
你是否总是等到截止日期迫近了,才火急火燎地猛赶进度?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无疑是一枚“拖延症患者”。
01 什么是拖延症?
在平日的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拖拖拉拉的行为,这不可避免。
要想解决拖延症的行为,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拖延症。
在《再也不见,拖延症》这本书中,作者如是说:“每个人都有拖延的时候。当我们不知所措、害怕面对结果、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或者更想去做其他事情时,就可能会推迟决定或搁置任务。”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推迟做某件事情湿,我们就说这个人存在拖延的行为。
一般而言,拖延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别:行为拖延、决策拖延。
前者是指推迟正在完成的任务。
比如,你正在着手做一个项目方案,可是你中途不做了,转而去做其他事情,这就是行为拖延。
而后者则是指你不敢做出决策、推迟做出选择的行为。它往往与内心的焦虑和担忧有关。
比如,如今夏日炎炎,没有空调的话夜里特别难以入睡。趁着“618”商家打折促销,你很想入手一台空调。
可是,货比三家后,你不想买当初看好的那款空调,转而看上了其他的款式,主要是价格优惠力度更大。
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选来选去你变得不知道该选哪款,从而迟迟不敢做出决策。
这就是决策拖延。
02 为何会拖延?
弄明白了什么是拖延症后,你不禁要问“为何人会产生拖延”?
在书中,作者直言不讳地指出:拖延十有八九是因为焦虑。
对于许多人来说,拖延源于深层的焦虑、担忧与自我怀疑,从而产生了逃避和推迟做任务的行为。
当一个人对于某事感到焦虑时,他往往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不去面对它,更不敢去完成它,只是一味地顾左右而言他,让拖延成为借口。
比如,孩子班上要举办亲子艺术节,家长一时心血来潮,不假思索便报了名。
谁成想,当家长和孩子挠头搔耳终于确定了表演的曲目时,才发现亲子才艺展示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家长开始担心自家的节目没别人的好,惧怕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担心上台表演时演砸了丢人……
家长越想越焦虑,继而心生退意,想打退堂鼓。
于是,家长不再积极地排练节目,每到要排练的时候,总是说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
就这样,等到截止日期快到时,不堪心理重负的家长直接向老师坦言退出,给出的理由是公司临时安排出差,没办法参加艺术节了。
03 怎么样克服拖延症呢?
既然拖延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那么,该如何做才能克服拖延症呢?
“克服恐惧,拖延不攻自破。”
既然大部分的拖延症源于恐惧,那么,要想克服拖延症,首要任务便是战胜恐惧心理。
第一步,识别焦虑和恐惧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情绪,喜怒哀乐惧,实乃人之常情。
面对一个新的任务或挑战,当你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胜任时,心里产生担忧和害怕,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
这时候,不妨敞开怀抱,去接纳自己的恐惧体验。
第二步,标记想法中被曲解的部分。
其实,遇到事情,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大多被自己误读。
面对一个新的任务,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读心术”,往往猜测别人对自己可能的消极看法,而这样的猜测实际上缺乏依据,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比如,上文提及的家长,他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嘲笑,觉得老师和同学们会觉得自己的表演上不了台面之类的。
此外,拖延者还会使用“如果思维”,用还未发生的坏的想法来吓唬自己。
“如果我在台上忘词了,该多丢脸?”
“在亲子才艺展示过程中,如果孩子不配合自己怎么办?”
想得越多,心里越恐惧,于是更加不敢做出行动。
第三步,直面恐惧,向恐惧发起挑战。
其实,克服恐惧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直接面对恐惧。
很多时候,你总是会想着“再等等看吧”,能拖则拖。
殊不知,拖延和假装忘记并不会使任务自行消失,更不会帮助你完成任何事情,也不会减弱你的焦虑。
实际上,拖延和逃避并不奏效,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那么,具体该如何去面对心中的恐惧呢?
在现实中面对。
换言之,你的恐惧是什么,你越要去做什么。
比如,你越是害怕上台表演,你越要尝试着让自己不断地排练,一遍不行就两遍,如此循环往复,你会发现熟能生巧,你的表现会越来越自如、自信。
这个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力量便是持之以恒。不断地强化练习,所有的困难或者恐惧都会不断地弱化,直至消失。
当你产生了自信心,行动上便不在话下了。
04 写在文末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最大的阻力便是改变自己。
改变是困难的,当你通过努力和付出,克服了自己多年以来形成的拖延症时,请务必好好地奖励自己!
奖励可大可小,但是一定要有,它能够积极地强化你的良好行为,避免拖延症卷土重来,让你取得更大的进步。
到这里,我们便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说道:再也不见,拖延症!
-END-
欢迎关注@三姐爱读书,分享更多好书、更多人生感悟!跟我一起爱看书、爱写作,每天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