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率阅读
谈到有效率阅读,几乎所有关于“高效阅读”的书都会提到阅读要有目的。日本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曾说过:“读书的目的就像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阅读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带着主动意识去读书会让我们更加专注,效率也会更高。
有效率地阅读还要有时间观念。我的主业是读书,每天我都会读书。但是我读书的效率并不高。为什么呢?因为我缺乏时间观念。每次读书,我都抱着能读多少算多少的心态去读。 没有压力,速度自然慢了。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通过设定闹钟限时阅读,我的阅读效率提升了很多。
有效率地阅读可以同时读多本书。这个观点颠覆了我的认知。在过去,我的阅读习惯是一次只读一本书。如果一本书未被读完,我绝不会开始读第二本。我自以为是认为这样可以让我更加专注。事实却并非如此,长时间读同一本书,会让大脑变得低效。
其实在我学生时期,我就知道这个原理了,只是在我成长过程中被我遗忘了。为什么课程表上一天要安排不同的科目,而不是一天就安排一门课?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大脑保持高效。正如作者所说:“短短一天里,多次阅读不同书,可以让我们大脑不断转换思考,反而对书本的印象更深。”
如何汲取知识?
如何汲取书中的知识呢?做读书笔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读书笔记的做法有很多种,作者最推崇的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这也是我一直在用的方法。
为什么我当初会选择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呢?因为思维导图可以把书中的知识浓缩到一张纸上。这便于我写读书文章,也能让我的记忆更加深刻。
什么是以阅读目的为导向的思维导图呢?就是先确定自己读书的目标,然后在书中找答案。我们只要把四类信息写在思维导图上即可。一是书的基本信息,如书名、作者、副标题等;二是读书目标,可分为大的读书目标和深入挖掘的小的读书目标;三是答案,按照阅读目标写下答案;四是总结,可以是读后感或发现。
什么是以要点为导向的思维导图呢?就是按照顺序整理书中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建议先把书通读一遍在开始做这种思维导图。因为一边读一边做思维导图,有时候会出现一大堆要点,一张纸都写不完。当我们把书通读一遍时,对整本书就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我们会发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要点会少很多。
如何把读过的书化为能力?
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是,它不光教人如何汲取知识,还教人如何将书本知识付诸于行动。那么如何开始做呢?
首先,从书本上设定行动目标。什么意思呢?就是读完书后具体想要做些什么?尝试把行动目标写下来。目标一定要明确的、可度量的、可实现的、结果导向的和有截止时间的。如果目标比较模糊或与现实差距太大,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其次,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这样可以提高行动的动力。可以尝试对自己依次提出四个问题。一是“达成目标时,具体会是怎样的状态?”二是“达成目标时,自己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三是“达成目标后,会看见什么?”四是“达成目标后,会感觉到什么?”
明确现在的位置。推荐用数字表示自己如今所处的状态。怎么做呢?把最好的状态(即最终目标)设为100%,看看现在是百分之几。一定要问一下自己为什么现在是百分之几?如果我们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客观地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在哪。
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如果现在的状态和最好的状态差距过大,可能就会让人失去干劲迟迟不去行动。我们可以把目标进行切分。怎么做呢?对自己进行提问:“如果是在现在状态数值的基础上,加上10%,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增加10%是为了不与现状偏差太大,这样我们才会有动力去行动。之后我们可以每次增加10%,一点点进步,我们总能实现100%的目标。
思考填补差距的行动方案。怎么做呢?思考达成加10%以后所处位置的目标,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尽可能想出多个行动方案,建议5个以上。
选择一项行动方案。从我们写下的众多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现在最想着手做的。为了便于行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如果这样做了,会有什么结果?”对结果有数,我们做起事来相对会轻松一点。
将行动细化到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怎么做呢?先对自己提问:“为了实现目标,这一周里我可以做些什么?”然后尽可能多的写出自己能做的事项。最后从中挑选一项明天开始去做。
确定需要实施的事情。当我们挑选出明天要做的事时,就要确定这个事项具体的开始时间和截止时间。还要确认一下自己达成的目标以后的心情。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做事的动力。
将行动告知他人。这样虽然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这个压力不会压垮我们,反而会促进我们去行动。因为我们的行动目标其实很小,很容易就能实现。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写下我们的行动宣言,也可以直接告诉别人。
最后,是行动。如果我们成功采取了行动,也要把最终结果告诉他人。我们可能会收获赞扬。它可以增强我们实现终极目标的自信心。